• 第01輯精彩摘要

 

 

學習不是道

  

首先我想引用日本一位知名的劍道家──柳生宗矩所說過的一段話,來做為第一堂課的開場。

 

在日本,有很多武士都是透過修行的方法(如修禪、修道或修儒)進而從劍術當中有所體悟,然後再將這悟性(內在的智慧)融入劍術之中,去實踐、去驗證,最後從中悟道進而入道,由劍術提升到劍道,從「術」進入「道」而成為一位人人景仰的劍道家。

 

講到日本的劍道家,一般人大概都會想到被稱譽為「劍聖」、「永不落敗」的一代劍豪宮本武藏,這位日本人心目中的英雄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事蹟,除了與佐佐木小次郎在巖流島的一場決鬥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從十三歲開始到二十九歲之間,與人決鬥了六十餘場都未曾失手;不過關於這一點,有些日本人則有另一種看法,就是宮本武藏一生從未跟另一位劍道家柳生宗矩交手過,很多人認為如果他們兩位有機會交手的話,結果可能就不是這樣,歷史也可能要改寫了,由此可見這位柳生宗矩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不但不亞於宮本武藏,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術」中領悟出「道」

 

在四百多年前的日本,一位武士不但要精於劍術,同時也要能深入禪的意境,具備心靈的修為之外還要具足道的涵養,才有機會由「劍術」昇華到「劍道」,從武士蛻變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劍道家,就像由「插花」而進階到「花道」,從「書法」而進入「書道」一樣。

 

這位柳生宗矩跟宮本武藏一樣,都是已經具足了道的修為,已經從「劍術」提升到「劍道」,成為幾百年來備受崇敬的一代劍豪。在柳生宗矩的著述當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學習是得道之門,只是門而已,不是(整棟)房子,當看見門的時候不要以為那就是屋子。一定需要走過門,才能進入屋子。屋子是在門的裡面,也可以說是隱藏在門的後面。

 

第一堂課就引用這段話來作為開場辭,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是我二十幾年來心中最大的感想,也是最想跟所有有心修行的人所說的話,當然更是在函授班一開始,最想跟各位學員談的內心的話了。

 

累積了二十幾年教學經驗之後的今天,我仍然認為──開悟不難。「開悟不難」這四個字,是十幾年前我們所出版的第一本書的書名。雖然開悟不難,但是它有個大前提:就是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就像登山尋寶者要拿對地圖一樣。

 

修行就像是拿著寶藏圖去尋找寶藏,如果拿到錯誤的地圖,怎麼找都找不到寶藏,最後只好遺憾終身了;而一個想當然耳的習慣性想法或不正確的見解,就像一張不正確的地圖一樣,會讓一個人在耗費了一輩子的心血之後才發現自己可能永遠找不到心靈大寶藏。

 

希望一代劍豪所說的這段話拂過耳際,就好像正念之鈴在我們的心中響起,提醒所有想修行的學員檢查一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已經拿到正確的地圖?不知您是否想過:「學習的本身還不是道」呢?我們常常想當然耳的認為依著經典、書籍(或函授教材)精進的閱讀,或寫寫心得、說說感想,便認為這就是修行、就是入道了。

 

山門不是寺廟 鳥居不是神社

 

現在就讓我們進一步來了解,為什麼「學習不是道」呢?

 

就如柳生宗矩所言:「學習只是門不是屋子。」各位如果曾經到過日本神社的話,一定會注意到一個類似牌樓的東西,日本話稱為「鳥居」,任何人只要看到鳥居一定知道,從鳥居走進去就可以進入神社;不只是日本的神社,我們台灣或中國大陸的寺廟如果是建立在山上的話,大多也會在山的入口處建造一個「山門」,當我們看到山門的時候,就知道再走進去就可以看到寺廟了。

 

學習就好比是看到山門或鳥居一樣,只是讓我們知道再走進去有寺廟或神社,但是山門是山門、鳥居是鳥居,都還不是「殿堂」,一個人去寺廟或神社參拜時,如果只看到山門或鳥居而沒有進入殿堂的話,就不能說我已經參拜了神社或寺廟,因為他還沒完成所謂的「登堂入室」,也就是進入殿堂中真正的完成參拜的程序。所以說「學習只是門不是屋子」,這句話我們可以把它改為:「學習只是山門不是寺廟。」

 

發心修道就好像是要進入心目中最崇敬的寺廟或神社,去參拜頂禮我們心目中的神、佛。當我們從家裡出發要去參拜神佛,首先須從自宅搭車或開車向寺廟、神社的所在地出發,有些寺廟為了方便,都會開闢汽車道,讓香客可以開著車直接到達參拜的大殿前,有些則可能地處深山,不方便開鑿汽車大道,參拜者大概都只能在山門或鳥居處下車,然後懷抱著一顆虔誠恭敬的心,安步當車走上大殿禮敬神佛。更有些人雖有汽車大道可用,但為了表達對神佛的敬意,寧可不開車直達殿堂,而是虔誠的拾級而上,雖然辛苦卻也藉此表現出對神佛的一份恭敬。

 

所以山門或鳥居只是一個入門的指標而已,告訴我們如果要見到神佛的話還是要再往深處走,到達大殿之後才能完成這趟虔誠參拜之旅。任何法門的修行功課或經典都像是山門或鳥居,它只是告訴我們一條通往大殿面見神佛的道路指標而已;可是自古以來常有修道者誤把山門當大殿,錯把鳥居當神社,而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雖然修行多年卻仍然只是對著山門感嘆:「為何還找不到神佛呢?」

 

各位也許心裡會想:「學習不是道,那什麼才是道呢?」這個問題必須自己去找答案,不能期待別人為我們作答,別人說的是別人的道,不是我們的道,唯有自己走出來的才是自己的道。

 

不過現階段大家先別急,才第一堂課而已,來日方長,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道的面紗,也讓我們用自己的腳走出自己的道路吧!

 

領悟語言文字之奧義

 

接著繼續來看看一代劍豪除了跟我們提醒「學習不是道」之外,還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他說:

 

既然學習只是門(還不是屋子),所以在閱讀書籍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這樣就是道了,很多人往往把學習而來的知識誤以為是道,這樣的話,縱使擁有了許多辭彙,學到了很多知識,對於道卻仍然是一無所知。就算你能把書讀得非常的流利,如果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還是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智識。

 

其實這句話才是我真正要提供給各位作為參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起步」,希望未來在閱讀函授班教材的時候能夠想起這句話,千萬不要以為閱讀教材就是修行、就是道了!

 

就如柳生宗矩所說的「如果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還是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智識」,這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領悟其中的道理」。自古以來有很多很多的修道人,誤以為經典就是道,以為只要熟讀經典之後就可得道,殊不知這些古來聖賢的法語還需在生活中實踐哪!

 

記得當年在峨嵋山,老和尚也是一再的叮嚀我:要領悟所有文字、語言的內涵,去洞悉語言、文字背後的奧義。當年有幸承蒙老和尚如此的厚待、如此的叮嚀,而我也確確實實因此而受益,所以後來在我的心中,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自然形成了一個不像願力的願力:「當年我的師父怎樣引導我,我也將怎樣的去引導未來的有緣人。」

 

在本文結束之前,我想向所有函授班的學員說出我現在當下,最想說的一句話:
感謝各位給我機會為大家服務,謝謝!希望我們能在原古之道的集體因緣裡結個善緣,一起來「感召有緣 傳承天地」!

 

 


 

 

古道心法

 

非功非法,依數造化

 

在上一篇文稿裡,我們提到靜心修觀的修練時間,我說:「現階段每天修一遍即可,多修無益。」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會覺得很奇怪:怎麼會說「多修無益」呢?

 

原古之道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切法緣起於天地大自然。既然一切法都起源於天地,當然一切不可思議的力量、功德也都來自於天地的造化;有一句話可以代表這個精神,就是:讓大自然在我們的身心上作功。

 

所以學習原古之道、修練原古之法,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數」。我們所作的種種的修練,主要是為了要產生「數」(冥冥之中自有定數的數),然後天地就會來「依數造化」,也就是在我們身心上作功。

 

這跟一般練功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不同的差別大到超越一般人的理解之外,大多數人都有一種習慣性的概念(自然形成的一種慣性思維),念佛、持咒、練功都是次數越多越好、時間越長越好,怎麼會說多修無益呢?

 

大家都知道念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最重要的是要能達到「一心不亂」,才能相應淨土,而原古之道的修練,最重要的是要能產生「數」,這個數就像禪宗所說的「說似一物即不中」,無法用語言文字直接解說,不過我想在修完整個課程之後,大家應該就能體會出「數」的微妙,但也是無法用語言文字跟他人解說。好!有關數這個主題我們先在這裡打住,以後還有機會談到的。

 

今天要提供給大家的「古道心法」是:非功非法 依數造化(白話解:不是練功也不是修法,而是依「數」接受天地的造化)。

 

各位未來要修的峨嵋一法,是不折不扣的古道之法,當然要配合古道心法才能讓我們所有的修練產生應有的功效。既然名之為心法,就很難用言語文字去解釋,就如禪宗所言:「言語道斷,不立文字」一樣,只能心領神會了!

 

回函授班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