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古行者
  • 教材在家修
  • 一日一禪定
  • 日日行菩提
  • 原古祖師

 

 

我所認識的洪寬可(集體因緣的奧妙)

 

各位學員大家好:

 

翻翻封面、封底,您可能好奇:「怎麼沒有作者的照片呢?」如果再看看作者之前的所有著作,您可能更訝異:「對哦!為什麼書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他的照片?」

 

因為二十年來始終如一,作者堅持:「只留原古之道,不留個人名號。」如果有人問:

 

「洪寬可是誰?」我想我會這樣說:

 

「我們何不從他說過的話來認識他呢?」以下就是我所認識的洪寬可──

 

當我們想要拜他為師,他說:

 

「你我不是師徒,我們都是以大自然為師。我也是跟大家一樣被感召而來,要一起傳承天地的有緣人當中的一分子,讓我們一起來『感召有緣,傳承天地』吧!」

 

當我們問要怎麼修?要修到什麼時候呢?他說:

 

「開悟後起修。修行沒有終點,活到老,修到老。」

 

當我們擔心的想著未來,卻忘了現在,他露出微笑:

 

「過好每一個今天!讓每一個今天都美好,我們的人生就美好。」

 

「怎麼樣才能跟您一樣呢?」又是那燦爛的笑容:

 

「我做得到的每個人也都做得到!當年我的師父(峨嵋山老和尚)這樣引導我,開啟了天地的傳承,讓我有機會認識這個微妙的存在,我也用同樣的方法來引導各位。」他說:

 

「自從一九八八年我在峨嵋山碰到老和尚,這個法緣開啟以來,我們所有一切的一切,都稱它為『集體因緣』;你們要相應的並不是我個人,而是心裡面要建立起:有一個集體的因緣在這裡,透過這個集體因緣,我們可以得到天地的訊息,可以進入天地的靈場,得到『微妙存在』的造化。」

 

既然集體因緣這麼重要,到底什麼是集體因緣呢?雖然跟著老師修了近二十年,卻仍然不清楚什麼是集體因緣,直到這次函授班的法緣開啟,老師講了一個「陣式圖原理」,我才領悟集體因緣是怎麼一回事?就讓我們從他最近所說的這段話中,一同來體會吧!他說:

 

「今天為各位講『陣式圖原理』,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常常在講的集體因緣是怎麼一回事?我從候鳥的遷徙來引導各位認識陣式圖原理。

 

我們都知道,隨著四季的變化這些候鳥要南北遷徙,一飛數百公里到數萬公里,其中有一個奧妙在裡頭。單獨一小群鳥是飛不了那麼遠的,所以候鳥的遷徙是集體行動,動輒幾十萬隻,牠們怎麼做呢?牠們有陣式圖的智慧。

 

你看!牠們從第一排開始,一排一排的往後排,最前面第一排的鳥兒迎著風,首當其衝,所受的風阻係數最高,就像我們迎著風走要費很大的力氣!但是第二排、第三排依序而下,排在後面的就很輕鬆啦!因為風的力量都被飛在前面幾排的同伴擋下來了,所以隊伍後面的鳥等於處在一個保護的氣場中,可以用最低的體力就跟著大家飛翔。

 

這一群候鳥所形成的就是一個氣場,這個氣場連老鷹都飛不進去哦!我們可以在動物頻道裡,看到這樣的鏡頭:明明只是很平常的鳥,但是當牠們結隊飛翔的時候,老鷹及其他的猛禽是沒有機會下手的!因為它有一個氣流的『場』在那裡。好!飛行一陣子之後,前面的鳥累了,就退下來,由後面的鳥頂上去,這些體力已經用盡的鳥就到後頭休息了,在氣場的保護之下,牠一邊跟著大家飛行一邊休息,這樣子才可以整群的鳥,幾千隻、幾萬隻安全的到達目的地。

 

這其中如果有幾隻鳥不守規矩,不按約定好的陣式圖飛,當不守規矩的這些鳥的數量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後,這個氣場會被破壞,這時大家就很辛苦了,每隻鳥都要各憑本事的飛翔,沒有一隻鳥可以飛到目的地,為什麼呢?因為消耗的體力太多了,而且沒有了氣場的保護,也等於隨時處於危險之中。好!這就是陣式圖原理。

 

我們(原古之道)的集體因緣也是這樣子,但是我們是『靈性的場』,叫做靈場;每個人在靈場的集體因緣裡,也都有各自的陣式圖,在這個集體因緣裡面,很多災難化解於無形。任何人只要進入這個集體因緣,就有機會進入天地靈場中接受天地大自然的微妙造化。」

 

各位學員,您覺得呢?

 

我們的老師──洪寬可,我認為他是原古之道「集體因緣的營造者」,是一位以大自然為師,默默的追隨著他師父的腳步,終生以「感召有緣 傳承天地」為職志的原古行者。

 

不管是對過去上課的同修或者未來依函授教材而修的學員,他只是如實的引導應緣而來的有緣人,一同來體驗這個「微妙的存在」。

      

---------------------------------------------本文摘自函授班教材第01輯助教篇

 

 


 

 

老師口中的峨嵋山老和尚

 

有些學員可能不太清楚寬可老師在峨嵋山巧遇老和尚的典故,所以在這裡我們想為大家說明一下。老師曾說:「在一九八八年時,於峨嵋山巧遇老和尚,這場奇遇讓我明白了智慧的微妙。」這段「峨嵋山奇遇」老師講過很多次,特別是在過去每一次開新班的開堂課中都會提到,以下就是我所聽到的,老師口中的峨嵋山老和尚:

 

一九八八年在一個偶然機緣的促成之下,我來到了四川成都,預定中要辦的事情,因為停電的關係,只好往後延,當地的友人就建議我藉這個空檔去峨嵋山玩。就在那裡,我遇到了這一輩子影響我最大的人,也是我最後的一位師父。

 

那天剛好是中秋節,約莫黃昏時分,乘著清涼的微風,我在飯店前的樹蔭下禪坐起來。當我張開眼睛,眼前出現一位出家師父,這位中等身材、身穿袈裟、兩眼炯炯有神的老和尚,容貌非常的慈祥。他見我在樹下(一顆石頭上)靜坐,便主動上前與我閒談,然後他問我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他說:

 

「沒有佛法以前的人修什麼法?」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好像被雷打到,簡直像是晴天霹靂一樣,而且有點懊惱,因為在當時我已經愈修愈傲慢了,幾乎自認只要是有關修行的問題,沒有什麼我不能回答,結果今天遇到這個人,輕輕一句話就把我考倒了。

 

我還沒來得及回答,他又問我第二個問題:

 

「沒有佛經以前的人讀什麼經?」

 

這些問題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最後他告訴我:

 

「有一種屬於全人類,不屬於任何宗教、不屬於任何個人的方法,它在遠古時代就有了!」

 

老和尚跟我開示很多,他的每一句話都讓我有如大夢初醒一般,受到他的棒喝,我才感覺到過去的偏差和自己的不對,因此當下就跪下來,要拜他為師。他對我說:

 

「人類有一位共同的師父,就是『大自然』,你可以依止『大自然』為師。」

 

在我的心目中,他是我這一輩子的最後一位師父,我後來都尊稱他為「老和尚」,老和尚並不是說他老,在佛教界老和尚就是對一位出家師父尊稱的意思。就這麼一個離奇的因緣,老和尚開啟了我原古智慧的傳承,讓我在他的引導之下,有機會去了解到,亙古以來就存在於天地之間的這麼一個微妙的方法──我們老祖先他們所學、所傳,用來解決生命跟生活問題的最原古的方法,一個三、五千年以前的方法。

 

當天晚上,我住在峨嵋山下的飯店裡面,整個晚上我都似睡非睡,全身彷彿置身在大自然之間,天地靈氣自頭頂至腳底,貫透身心,又從腳底進來、頭頂出去,就這樣靈氣不斷的來回穿梭,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當晚我做了一個夢:

 

在我住的飯店外面,有一個很大的花園,就是我遇到老和尚的地方。大樹下出現了兩隻白象,一隻大的、一隻小的,在夢中,我了解這兩隻白象要載我,我心想小隻的比較好上去,於是就選擇小隻的白象。沒想到坐上小象之後,牠竟然變成大象,原來的大象卻變成小象。

 

兩隻白象載著我走向峨嵋山的山上,到達萬年寺,普賢菩薩的法相就在裡面,接著牠又載我到山頂(就是光明頂),就這樣一趟來回,天就亮了。

 

其實在當時我只知道這位老和尚很特別,對我也很好,可是還不知道自己已經遇到一位很特別的高人了。是在回來台灣以後,週遭的人都對我說:「你怎麼跟以前不太一樣了,好像有點怪怪的但卻感覺很好,你講出來的道理我們都能接受,雖然我們從來沒聽過。」我才慢慢感覺到自己的改變,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夢中都會夢到老和尚。

 

回想起來,大概自峨嵋山回來之後算起,那三個月之內,我的智慧的開啟、心靈的提昇,我經常這樣子形容,叫做日行千里。但是真正的讓我感受到:「我好像遇到了不可思議的高人!」卻是在峨嵋山回來二、三年之後的事了。

 

當我真正感覺到老和尚是一位高人的同時,我也體會到「花香」的道理:「無論花有多美,只有成熟時才會飄香。」所以後來出版《開悟不難》這本書時,在序文裡我寫到:「有一種亙古以來就存在於天地間的大智慧,它就像花香一樣,唯有花開成熟之時才能發現它的存在。」

 

各位學員,這就是老師口中的峨嵋奇緣。所以老師常跟我們說:

 

「我們不是師徒,我當年在峨嵋山,老和尚他就是本著這個原則,到處『感召有緣』,一起來『傳承天地』。這也是我這一輩子要做的事。

 

今天我們在這裡,已經形成一個集體因緣,希望所有的有緣人能夠在這個集體因緣中,去完成自己的『集體功德』,將來『集體成就』。」

 

---------------------------------------------本文摘自函授班教材第01輯助教篇

 

 


 

 

決心入道

 

開始要寫這個月(第七輯)的教材時,不禁感嘆: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我們〈峨嵋一法〉的課程已經過了一半了,再過半年,我們的緣就即將告一個段落了!所以這幾天我心裡一直盤旋著一句話:

 

「是時候了!該是要做決定的時候了!」要決定什麼呢?簡單一句話,就是要決定──「決心入道」。

 

我想在各位當中絕大多數都是有緣又有心的人,否則就不會被感召進來成為函授班的一員,不過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知道一定還有一些人仍然只是停留在「閱讀」教材的境界,而不知道應該要好好的決心入道,決心依著教材「真修實練」。因此從本月份開始我將依著各位的緣,漸漸地來引導大家「入道修行」。

 

首先要跟大家說明:本月課程是一個特別的課程,也是一個特別的緣,所以要說特別的理、要傳特別的法。請各位先閱讀我在二○○九年七月份的月刊裡,引導當時原古心靈月刊學員決心入道的內容,希望各位因此而真正的能夠入道修行。(助教說明:我們常聽到「法緣」這兩個字,但卻很少人去探究它的真實義,往往經過六根吸收進來,再轉到我們的意識裡面,法緣這兩個字就只剩下「法」,而沒有「緣」了。記得老師曾告訴我們:「『法緣』,它的重點在於『緣』,法是隨『緣』而傳。」如果已經看過137期月刊的學員,請重新再細心的跟著這個月的緣走,相信會有『眼睛看不到』的收穫哦!)

 

現在就請靜下心來,一起進入我們集體因緣的「場」:(以下內容轉載自第137期《原古心靈月刊》)

 

各位學員一定有個感覺,就是我常常會在月刊裡引用到我以前所出版的書中的部分內容,以做為更詳細的補充說明之用。

 

我所出版的這些書其實不應該稱為書,就以《開悟不難》這本書為例,它只是一場演講的內容,把聲音轉成文字,加上標點符號,下標題、分段落,盡量不做太多的修飾,盡可能的保持當時的現場氣氛,然後以文字呈現出來而已。所以閱讀起來難免會覺得不太通順,也沒有辦法感受到文字之美,不過卻有另一種眼睛看不到的收穫,就是「場」的作用。

 

雖然「場」是很難解說的一種存在,不過不管我們知不知道它的原理,我們都能受用它的影響力。就像在牛頓發現地心引力之前,人類雖然不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但卻已經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了!又好比在人類發現食物中種種的維他命、營養素之前,古人並不知道食物中含藏著很多營養素,但他們也都因為吃進了這些食物而讓身體能確保健康。

 

不但書籍、文字可以引導讀者進入「場」中,產生種種的作用,用語言講述也同樣可以產生場的影響力。以前還在上課的時候,只要是新開班,我必定把第一堂課訂為「開堂課」,而在開堂課中,我一定會講述三個經驗(註:依據當時的緣,有些班只有講前面兩個經驗):

 

第一、在一九七四年的時候我生了一場大病,在病中我經歷了「瀕死經驗」,這個經驗讓我體驗了「靈性的存在」。

 

第二、在一九八八年時,於峨嵋山巧遇了老和尚,讓我有緣能夠被「一次點化,終生修行」,這場奇遇讓我明白了「智慧的微妙」。

 

第三、在一九九三年間,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奇妙因緣的促成之下,有緣親自登上了風水大師口中的「帝王穴」,這次的不可思議體驗讓我洞悉了「福報的真義」。

 

在開堂課時講述這三個經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導當時應緣來上課,也就是應緣來加入集體因緣的有緣人能進入「場」,一起體驗「靈性的存在」、「智慧的微妙」以及「福報的真義」;此外最主要的是要引導他們一起進入「天地靈場」,一起來接受「天地教化」,共同來完成「集體因緣 集體功德 集體成就」(編者註:有關集體因緣、集體功德、集體成就,可參閱136期《原古心靈月刊》第61頁)。

 

本月份的文稿內容,好像是一種心血來潮似的感召,純屬偶然的一種回顧,也可以說好像是忽然進入了二十幾年前的時空似的,在那樣的氛圍裡(也是一種「場」),不知不覺中很自然的完成了「我願拜他為師,我願敬他如佛」的儀式,並且登錄了當年「我的喇嘛師父」對我所開示的法理中非常究竟、也非常難得的內容。

 

我覺得這也是各位的緣,我衷心的期待所有的學員(各位也是應緣來加入集體因緣的有緣人),也都能依著自己的緣,早日「決心入道」成為原古行者,接受「場」的作用,享受天地的教化,得到大自然的滋潤。

 

----------------------------------------------------本文摘自函授班教材第07輯

 

 

 

 

細讀精讀用心讀

 

各位學員大家好!

 

看完《原古心靈教室函授班教材》第一輯後,您感覺如何呢?

 

那種感覺很難形容吧!跟以往閱讀報章雜誌或者各種心靈書籍的經驗相比,感覺上好像都不太一樣,對不對?甚至對於曾經看過《原古心靈月刊》的人來說,似乎又有另一種說不出來的不同感覺,對吧!記得很多年前,有一次上完寬可老師的課之後,無意中聽到了同修之間一段有趣的對白:

 

甲同修:「老師剛剛講得實在太好了!」

 

乙同修:「沒錯!真的太精采了!」

 

甲同修:「對喔!剛才老師講了什麼?」

 

乙同修:「耶?我也忘了。」

 

是不是有些學員在閱讀《函授班教材》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情形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就是「上課」,這就是在集體因緣當中上課的微妙,其實它是一種訊息、它是一種場、它是一種造化,而且它超越了我們表層意識的理解範圍。《函授班教材》封面上有一段話:

 

「有一個集體的因緣在這裡,透過這個集體因緣,我們可以得到天地的訊息,進入天地的靈場,得到微妙存在的造化。」正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在這裡要誠摯的建議大家:不要以過去閱讀書報雜誌的方式去閱讀《函授班教材》,因為它不是書報雜誌,它是一種修行教材,它是一種上課,它是讓我們進入集體因緣的一個跳板。

 

好!那我們要怎樣才能夠正確而有效的來閱讀《函授班教材》呢?以下就推薦兩個原則給大家參考。

 

第一、不要急著把教材讀完,要細細的讀,要精緻的讀,要用心的讀。

 

為什麼呢?記得老師在《原古心靈月刊》第132期,曾經以熬煮蔬菜湯來做比喻:

 

「一般人的作法大多是等水煮沸了之後,再把蔬菜放入鍋裡,蔬菜瞬間遇到高溫的水,馬上就被燙熟了,蔬菜的精華便釋放不出來,如果想吃的是蔬菜的話,這種作法是正確的;如果想要喝蔬菜湯,就必須慢慢加溫讓蔬菜的精華漸漸的溶入湯汁之內,這樣就可熬出好喝的蔬菜湯了。

 

修行的過程應該像是要喝湯汁,我們要的是含藏在生命體中身心的精華能夠被釋放出來,也就是所謂的靈性的智慧、佛性的般若,或者是原古之道所說的心靈大寶藏能夠彰顯出來,讓靈性的智慧引導我們過生活,不要老是讓無明的習性牽引我們過一輩子。其實修行並不難,甚至開悟也不難,難的是對修行的正確認知,尤其是生活在高度效率化、快速化的高科技時代的現代人,已經無法體會古人慢工出細活的智慧了。」

 

其實閱讀《函授班教材》就是一種修行,就是在上課,所以我們也要像熬蔬菜湯一樣,得慢工出細活:

 

一字一句細細的讀,切勿囫圇吞棗,避免有見樹不見林之憾;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精緻的讀,不求速成,就在自自然然、輕輕鬆鬆、安安靜靜的氣氛下慢慢地讀,就算一天讀一個單元也沒關係;每一堂每一堂用心的讀,我們不一定要完全理解,但是要試著心領神會字裡行間老師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

 

如此行之久久,日復一日,我們生命體中身心的精華自然就能夠被釋放出來了,然後就如老師講的,在若干時日之後您會這麼說:「我的思想、行為改變了,我的命運也改變了!我的健康提升了,我好像有離苦得樂、福慧圓滿的感覺喔!」

 

第二、教材只讀一遍是不夠的,要多讀幾遍,而且每一次看都會有不同的體悟。

 

為什麼呢?還記得第一輯教材〈學習不是道〉的單元嗎?老師曾說到:

 

「記得當年在峨嵋山,老和尚也是一再的叮嚀我:要領悟所有文字、語言的內涵,去洞悉語言文字背後的奧義。

 

當年有幸承蒙老和尚如此的厚愛、如此的叮嚀,而我也確確實實因此而受益,所以後來在我的心中,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自然形成了一個不像願力的願力:『當年我的師父怎麼引導我,我也將怎麼去引導未來的有緣人。』所以我想建議各位學員,把每一輯的教材都多讀幾遍(只看一遍是不夠的),自然就能如柳生宗矩所說的領悟出其中的道理,才能從山門走出邁向殿堂的第一步。」

 

老師就是依著當年老和尚引導他開悟的方式,來引導我們開悟,這個當中是有傳承的,而且是天地的傳承,所以只要依著他所說的:「把每一輯教材多讀幾遍。」我們自然也能夠開悟,這也就是他過去常講的「非信非疑 只要練習 非功非法 依數造化」。

 

其實老師所授課的每一輯教材,都具備了一種真實內涵,那就是在《原古心靈月刊》第140期〈開堂課〉中提到的:

 

「我是來為各位服務、為各位做翻譯的,我必須恪盡職責,如實的來為大家轉述而已,這是各位應該聽到、應該可以進入的一種『被天地來造化的機會』,而我有義務引導大家;有關這一點,我一再的跟各位提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各位直接去相應天地間的這個『微妙存在』。自從一九八八年我在峨嵋山碰到老和尚,這個法緣開啟以來,我們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稱它叫做『集體因緣』。

 

各位學員,您要相應的並不是我個人,而是心裡面要建立起:有一個原古的智慧、天地的傳承、有一個集體的因緣在這裡,透過這個集體因緣,我們可以得到天地的訊息,進入天地的靈場,得到微妙存在的造化,讓我們能夠因此而開啟心靈大寶藏,達到如〈原古祖訓〉裡所說的目標。」

 

就因為《函授班教材》它具備了這樣的內涵,所以依著我們每次閱讀時不同的身心狀態,自然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相應,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微妙存在」的造化,進而也能夠讓行者產生不同的體悟,所以我們才會建議大家:

 

第一、不要急著把教材讀完,要細細的讀,要精緻的讀,要用心的讀。

 

第二、教材只讀一遍是不夠的,要多讀幾遍,而且每一次看都會有不同的體悟。

 

其實一般人下意識中,還有一種不自覺的慣性:不管是看書也好、上課也好、聽人家說話也好,我們都只接收了我們想接收的或者能夠接收的部分,所以每次實際上所接收到的內容,即使我們自認為是全神貫注而且毫無遺漏,也可能只是那件事情真實原貌的五、六成而已,甚至還可能更低。

 

各位學員,在六根的物質世界都如此,更何況是在超越時空的靈性世界、訊息法界中我們「原古函授班」的集體因緣呢?所以寬可老師在第一輯教材的最後一頁,告訴我們四句話──

 

依法實修

日復一日

永不間斷

成果可觀

 

好了,這樣大家應該都知道以後函授班的教材要怎麼讀了吧!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02輯助教篇

 

 


 

 

符號與訊息

 

各位學員大家好:

 

在每輯的函授教材裡,我們有〈法理篇〉「說理」的部分,也有〈修法篇〉「傳法」的部分,不論說理或傳法,請各位注意哦!原古之道有五大特色:一、符號法門;二、訊息法門;三、不以自我為中心起修;四、是超越意識的修行;五、無關宗教。既然我們修行原古之道,當然不能不了解這五大特色囉!

 

其中「超越意識的修行」,老師在函授教材第三輯〈法理篇〉〈求道與求知〉一文中已經提過了(請參閱第三輯第19頁以及附錄一);「原古之道是訊息法門」,什麼是訊息呢?我們在上一輯〈補助教材篇〉裡轉述了「貓頭鷹的故事」,相信大家對「訊息是活動之母」這個觀念一定印象非常深刻吧!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認識「符號法門」與「不以自我為中心起修」這兩個特色,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函授教材第一輯〈修法篇〉〈古道心法〉裡的一段內容:

 

學習原古之道、修練原古之法,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數』。我們所作的種種的修練,主要是為了要產生『數』,然後天地就會來『依數造化』,也就是在我們身心上作功。」

 

什麼是「數」呢?老師這麼說:

 

「原古之道最大的特色,就是直接『調和我們的生命』;在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數』。很多人在修行原古之道之後,都能在身、心上有很大的改變──這中間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數』,我們可以說原古之道是依『數』貫穿『法』、『理』而成就『果』的!但是這個數的概念很難表達。」

 

到底什麼是「數」呢?實在無法用言語來解說,但是我們不妨記住一個比喻,他說:

 

「開花的時候到了,花自己會開,而且是一起開,花要凋零也是集體的凋零;候鳥的遷徙也是集體行動,不會只有一隻,牠們集體的飛來,要離開時也是集體的離開;國中生的青春期也是一樣,一起發動,一起產生叛逆性,都是集體的。

 

這就是『集體因緣、集體功德、集體成就』,這就是『數』,數就是一種訊息、一種符號。例如動物到了發情期,配偶自然會來找牠,因為牠們身上自然的會發出氣味,是誰讓牠身上發出特殊的氣味呢?是不是動物自己?

 

不是!而是訊息。鮭魚回到河的上游產卵,龍蝦會在海底大搬家,是誰讓牠們這麼做呢?
『數』!數一產生牠們就行動,而且,這個『數』不是個人,是集體。」

 

這段內容當中提到集體因緣,我們在每一輯函授教材的封面上,都可以看到這幾行字:有一個集體的因緣在這裡,透過這個集體因緣,我們可以得到天地的訊息,可以進入天地的靈場,得到「微妙存在」的造化。老師常說:

 

「自從一九八八年我在峨嵋山碰到老和尚,這個法緣開啟以來,我們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稱它叫做『集體因緣』;你們要相應的並不是我個人,而是心裡面要建立起:有一個集體因緣在這裡。」(關於集體因緣的奧妙,請參閱第一輯〈補助教材篇〉〈我所認識的洪寬可〉)

 

至於什麼是「依數造化」呢?他說:「你只要做出符號,產生訊息,就能『依數造化』。」

 

好!我們現在就來看什麼是符號跟訊息,並且一起來建立兩個觀念:

 

第一個觀念:在原古之道所學的一切法,它不是「練功」。

 

我們函授教材的封底,登錄的是〈原古讚〉的內容,第二行它說:「非信非疑,只要練習;非功非法,依數造化。」這句話早在函授教材第一輯〈古道心法〉與第二輯〈只要練習,一定可以〉這兩篇文章當中,老師就已為我們做了解說,相信許多人當時可能覺得似懂非懂吧?沒有關係,它本來就不是要讓我們「懂」的,我們只要有這個概念就好,至於要怎麼做呢?我們要先了解符號跟訊息,自然就知道在〈古道心法〉中老師為什麼會說:「『非功非法,依數造化』的白話解是『不是練功也不是修法,而是依數接受天地的造化』」了。記得他曾跟我們做了一個比喻:

 

「什麼是符號跟訊息呢?好比我們到銀行提款,姓名就是自己的符號,當你簽名、蓋章的時候就是畫出了一個符號,這個符號產生的訊息,會讓我們通過銀行的認證,順利的提款。

 

現在各位『依樣畫葫蘆』,依著函授教材〈修法篇〉每月傳法中『要領解說』所說的要領來做,就等於你用自己的身跟心在畫出一個『符號』;當你跟著畫出符號的時候,你的身心就等於發出了『訊息』。什麼是訊息呢?像童子軍的旗語,用旗子來互通消息;或是像美國的原住民印地安人,他們燃燒乾草產生煙幕來做部落和部落之間的聯繫,這些都是訊息。

 

我們人在天地間活動,我們的身心如果經過特定的方法──這些方法我們只要跟著做就等於畫出符號,發出了訊息,當這個訊息發出的時候,它會產生一種效用,這個效用就是讓天地在我們的身、心上做功。原古之道所傳的每一個法,就是讓我們的身、心做出符號發出訊息,感召天地來照顧我們的生命、調和我們的身心。」

 

舉個實際的例子大家可能更能具體的體會,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他帶著我們「靜心凝神於脊椎」的時候,他說:

 

「各位在靜心凝神當中,你會感知到很多的意識活動,甚至於會出現突來的創意,平常心即可。也就是說,對一切的見、聞、覺、知,要平常心處理,好的覺受不歡喜,壞的覺受不憂慮,一切平常心,沒有『定』可以入,所以也沒有定可以出,你現在身心的狀態,就是正在發出訊息,正在形成一種符號。

 

就像大自然界的每一座山,山的形狀本身就是一種符號,山所發出的生命現象就是一種訊息;山脈的符號跟訊息,感召了大自然在它上面做功。

 

一座山如如不動,沒有任何的作為,可是它滋養了多少的生命體,一座山上面古木參天,有多少的植物,各種的花卉、草木都是因為山的滋潤而生長;一座山有飛禽、有走獸,土裡面還有昆蟲……

 

你看!一座山它不是只有一座山,它帶了非常、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它供養了非常、非常多的生命體,它本身所展現的就是一種大自然的生命。

 

然而它是如何辦到的呢?它如如不動、它不動不搖,它以正確的符號,發出正確的訊息,感召大自然在它身上做功。各位現在也像是一座山一樣,正在醞釀、開啟你生命的本來狀態,正在開啟你的心靈大寶藏。不要忘記符號跟訊息,你就像是一座活動的山,你是靜止不動、如如不動,卻是充滿了各種生命的活動!」

 

各位學員,以後修法的時候,是否更能安心了呢?我們就像一座山,我們不是練功,而是做出符號、發出訊息。

 

第二個觀念:如何「觀想」呢?

 

大家一定發現傳法的時候,老師常會提到「觀想」這兩個字,它的意義是這樣子的:「似想非想,似有若無。」也就是說,當他跟我們講「請各位觀想什麼……」的時候,比如要我們觀想「光丹手」,我們就在似想非想、似有若無的狀態之下,安心的做就可以了。

 

因為人有一個慣性,一定要把它想的很清楚、很明確才會安心,或者一定要想到「有」,如果「虛無縹緲」我們也不放心!然後左一個不安心、右一個不放心,就會影響我們發出「符號」跟「訊息」哦!他告訴我們:

 

「我們的身心會發出訊息,各位只要依著每月傳法的『要領解說』,安心的做就可以了,因為你只是在做符號,你的力量來自哪裡呢?

 

來自於天地。事實上天地來自於哪裡呢?

 

來自於你的心靈。它是相通的,但是不要急,這點留待各位日後自行體會。」

 

各位學員,講到這裡,我們一起來想想看哦!當我們用我們的思維、用我們的心,依法實修,就是在身上做出了符號,當這個符號完成的時候,當這個符號進行的時候,我們的身心就會發出訊息,當訊息一發生,就會進入原古之道的第三個特色了,也就是「不以自我為中心起修」。

 

怎麼說呢?「因為我們只是儘量地去努力,儘量地去精進,儘量地照著老師所講的要領去做,我們這樣做只是要造成一個功能而已──讓天地在我們身上發生作用,而不是要讓我們練到『我很厲害、我很偉大』。這跟『我』沒有關係,『我』只是來畫一個符號,利用這個符號產生訊息──讓這個訊息感召大自然,在我們身上調和我們的生命。

 

『生命』是思想的活動加上身體的活動,而這兩種活動都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也是大自然活動的延續。所以我們就讓大自然來調整,這樣效果才會好。」他常常這樣告訴我們。

 

所以囉!以後當各位在修練「峨嵋一法」的任何一個進度時,不要怕自己做不來,或是擔心這樣做不知道對不對?因為原古之道它是符號法門,能夠想得清楚固然好,萬一沒有辦法想得很仔細:「請您放心!不會差很多的。」

 

當年的我們初修的時候也很在意:「老師所說的要領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所以常常有同修反應這個問題,一碰到老師就問:

 

「老師!我不知道我這樣做,對還是不對呢?」

 

「不用問啦!一定對的!」他直接回答。

 

「我都還沒說明,老師為什麼說一定對呢?」

 

他幽默的說:「因為你是我的學生啊!我對我有自信!」在我們的笑聲中,他為我們說明其實這不是開玩笑,他是要告訴大家:「不要懷疑!」

 

「傳法時,我所說的這一些精神體的器官,它的位置都是比較位置,它不是絕對位置,各位只要安心的靜下心來就好。」然後他一如往常,不厭其煩的為我們解說:

 

「所有原古之道禪坐的方法,我們都是以『靜』為依歸,讓我們的『神』能靜下來,這個才是重點!所以我常說原古之道沒有花俏,也不討喜。

 

一般人喜歡修的是那種一坐下來就會看到『相』,一坐下來馬上就有感應,一坐下來身體氣脈會動的法,這樣我們會覺得很好玩、很有興趣,但是這些到最後還是要回歸『靜』,因此我不鼓勵這些過程,這些會浪費我們的時間,雖然它會增加學習的興趣,也會增加修練的趣味,但是也會形成修行的障礙,所以這一方面我在引導各位的時候,都非常巧妙的避開來了,你們不要自己再去把它抓回來──重點是你能靜下來就好!

 

可不要小看這個靜哦!這個靜不簡單!唯有『靜』才能夠改變我們的身心。誰來改變呢?

 

『大自然』!所以我們要直接去除這些花俏,不用個人的念力去作功,這一句話請各位聽仔細,因為我們都很喜歡自我主張,一坐下來就用我們的思想去冥想很多的事情。

 

事實上確實也有冥想的法,在原古之道裡,有本體的法跟妙用的法,何謂『本體』?何謂『妙用』呢?我舉個例子各位就明白了,例如我們眼前這盞電燈,一盞燈要能夠發光,它只要有燈泡、燈罩、電源就可以了,這三者構成一個體,就是『燈』的體;而『發光』就是它的妙用。所以燈的『體』涵蓋了光,至於這個光我們是要用於照明,還是用於加熱或是用於裝飾,個個不同,那就是『妙用』。既然我們現在修的是本體,就不要去追求那些感覺,要讓身心能夠寂靜下來,透過天地在我們身心上作功,我們的身心自然就會轉化。

 

如果我們禪坐時用的是念力,是『我』在修法,這個我是誰呢?是『我的意識』。既然是『我』的意識在決定,請問其力量來自於哪裡呢?

 

來自於『自我』。可是原古之道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起修哦!所以請各位記住,『本體法』的修行,要讓我們心靈大寶藏顯現只有一個方法而已,就是不要自我做主,我們只管靜下來,『我』越小越好,天地才會在我們身上作功,只有天地的力量才能夠改變我們的心性。」他一口氣說到這裡,露出燦爛的笑容,我們知道他要結束這段話了:

 

「自我的力量是不可能改變我們的心性!『我』的力量只是讓我們去完成一個動作,我們把這個動作做正確,做出正確的符號、發出正確的訊息,讓天地來幫助我們,讓天地來轉化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力量是用於做這個的,我們不能替代天地做任何事情。」

 

各位學員,這段話雖然很短,內容也不多,但是卻非常的重要哦!一般而言,當聽到老師要我們「觀想」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想的一清二楚就不放心,這是人之常情,其實一個人在生活當中常常會有很多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痛苦或煩惱,都是起因於這個思想。

 

因為我們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凡是看不到、掌握不到、不清楚的,就會恐懼、就會不安心,我們一直生活在自我裡面,自從懂事以來,就一直被外界的環境牽著走,我們的身心漸漸地離開大自然的懷抱;原古之道就是要引導我們直接回到生命的本來狀態,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如此而已。

 

那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不以自我為中心」啊!所以修行的過程中,老師一再的提醒我們,「觀想」的方法是「似想非想,似有若無」。可能講到這裡,有人還是不放心,我記得以前老師要我們「觀想光丹」,有同修問他:

 

「老師!我在家裡修的時候,怎麼都想不出來?」

 

「你就繼續照這樣子做。」他說。

 

「可是我想不清楚,想不出來!」

 

他微微一笑:「我不是講過嗎?『似想非想,似有若無』啊!」

 

同修還是繼續問:「我連那個『光丹』都想不出來呢!」

 

「我不是跟你講嗎?『似想非想,似有若無』!」

 

同修還是聽不懂:「我就想不出來啊!」

 

他仍笑著回應:「我不是跟你講過?『似想非想,似有若無』嗎?」

 

老師講了三遍,同修終於明白了!他明白什麼呢?「老師,您講的有理,真的!我的『我執』太重了。」我們在一旁聽的人都笑了。

 

老師笑道:「我就是要告訴各位:『你是在畫符號,你不是在想啊!』只是我們人就是這樣子,不讓我想個一清二楚,就是不放心!」

 

各位學員,下次修法的時候,如果您也是因想不清楚而不放心,沒有關係,「似想非想,似有若無」,您也可以告訴自己三遍哦!直到跟這位同修一樣恍然大悟為止。

 

每輯函授教材的最後一頁,都有這麼四行字:

 

依法實修
日復一日
永不間斷
成果可觀

 

現在知道如何「依法實修」了吧?原古之道是「符號法門」、是「訊息法門」、是讓大自然在我們身上作功,「不以自我為中心」起修的法門,當我們用我們的心,依著老師所說的傳法要領來做的時候,就是在我們身上畫出了符號,就會進入到訊息裡面,感召大自然在我們身上作功,調和我們的身心!

 

「當年在峨嵋山巧遇老和尚時曾得一法,當時我將它命名為『峨嵋一法』,此法可用『一法修一生』來形容之,我記得早年還曾經跟幾位講師戲稱為『我的私房法』之一,當年一直沒機緣傳給講師團,怎麼想都沒想到這個峨嵋一法是要留給『原古函授班』的所有的有緣人。」在函授班法緣開啟之際,老師是這麼形容峨嵋一法的。

 

換句話說,「峨嵋一法」是可以修練一輩子的,但是各位必須用今天以後的每一天來做,日復一日、永不間斷,就可以感受到它的好處。您可能會在修一個月之後,發現有什麼不同,兩個月後又發現有什麼不同……可以一輩子都修練這個法。

 

最後想跟大家報告一件事,只要我們在原古之道裡好好的修,有一天我們都能夠「讓我們的存在成為眾人的利益,有如一盞明燈普放大光明」。老師常告訴我們:

 

「肉體一個人一個,這個叫做『個體』;但是精神體它是『共同體』。這個道理很淺,每一個人都懂,但是我們從來沒把它放在心上,我們從不承認它的存在,也從未花時間詳詳細細地去認識它,更不曾願意跟它交往。」他做了一個比喻:

 

「就像你的鄰居,或許他就是你的大貴人,可是你只知道他住你家隔壁卻從不跟他來往,那他有沒有住在隔壁,對你來講是不是都一樣呢?

 

所以我們除了要依著原古之道的方法來修習,來產生訊息、產生符號,讓天地在我們身、心上作功之外,在生活中我們也要養成一個好習慣。什麼好習慣呢?就是除了個體之外,還要把『共同體』也納入我們的生活裡面來,這叫做補助法,在生活中我們要依著正確的理念去生活!

 

怎麼樣生活呢?我們要承認精神體的存在,要關懷所有的人,因為它(生命)是共同體。只有肉體才分你的、我的,精神體就不分你、我!我舉個例子,大家就可以很快的明白精神體的相互作用。

 

我們現在上課的這個大禪堂,可以坐一、二百個人,可說是滿大的一個空間,假設等一下有人點燃了一支香煙,他只要抽兩口就好了,即使他馬上離開,雖然不知道是誰點的煙,但是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會立刻感受到香煙的味道,對不對?某個人的行為會影響整體,這就是共同體,人的精神體就是這樣子互通,所以我們不能不去關懷別人。

 

當一個人能讓自己不只是生活在『物質體』裡面的這個『個體』而已,更能夠擴展到精神體的『共同體』的時候,這個人他的舉心動念、一切的言行,就會產生一種無形的感動力。

 

當這世界上有人在他有困難時,因為他有福報,天地要幫助他,天地會利用他周遭的人、事、物來協助他;剛好我們能夠有這個榮幸成為讓天地使用的一個『使者』,我們能夠成為媒介去幫助他,我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常常以路燈作比喻,它從來不爭功也不邀功,只是默默的在那裡發光,它也不會選擇『這個人是好人我燈就亮,讓他走。』『這個人是壞人我燈就滅,讓他跌倒。』不論好人、壞人,它一視同仁,在黑暗中默默的發光,多少人因它而得利,但是它從不居功。

 

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在開堂課就跟各位報告:『你我不是師徒。』為了稱呼方便,勉強讓各位稱我為老師,『老師』就跟『坐墊』、『椅子』、『麥克風』一樣,是一個專有名詞。所以『不稱師徒』,並不是我刻意謙虛,是因為我們『以大自然為師』這個理由,還有理由之二,就是『傳承天地』,而這個傳承『在神不在人』。

 

這麼多年來,我希望把我的生命做最有意義的發揮,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我也希望有更多的行者,能夠完成『讓我們的存在成為眾人的利益,有如一盞明燈普放大光明』。」

 

各位學員,讓我們在集體因緣中,一同攜手前行吧!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11輯助教篇

 

 


 

 

人生錦囊

 

 

各位學員大家好!

 

在第十一輯的助教篇中,我們提到有一次老師傳法的趣事,大家還有印象嗎?

 

有一次老師要同修「觀想光丹」,並提醒同修所謂的觀想是「似想非想,似有若無」,不必想得很清楚,結果同修隔週來上課的時候就提問了:

 

「老師!我在家裡修的時候怎麼都想不出來?」

 

「你就繼續照這樣子做。」老師說。

 

「可是我想不清楚、想不出來!」

 

「我不是說過嗎?『似想非想,似有若無』啊!」老師微微一笑。

 

「我連那個光丹都想不出來呢!」同修還是繼續問。

 

「我不是跟你講嗎?『似想非想,似有若無』!」

 

「我就想不出來啊!」同修還是不懂。

 

「我不是跟你講過『似想非想,似有若無』嗎?」

 

老師講了三遍,同修終於明白了!他明白什麼呢?

 

「老師,您講得有道理,真的!我的我執太重了。」在一旁聽的人都笑了。

 

當時您看了是不是也跟著會心一笑呢?在開懷之餘,我想可能有些人就一笑置之;可能有些人會若有所悟也說不定。好!不管如何都沒關係,我們之所以舊話重提,主要是要提醒大家:故事裡面的那一位主角講的可能不是別人哦!我們都有可能是那一位同修。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老師講的某些話有時候我們聽一次是不夠的,可能必須再多聽一次、二次、三次,甚至於還要更多,我們才能夠有所體會。但是這並不是說老師講的話很艱澀難懂,或者我們不夠聰明,不是!有可能它只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我們就是聽不懂,或者聽完之後過耳即忘,沒有辦法讓它成為我們思想的一部分,更談不上落實於生活當中了。為什麼呢?記得老師早年上課的時候常常提醒我們:

 

「請大家多佈施一點耐心給我,在各位未來的上課當中,有些話我可能會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不斷重複,甚至於會講九十九遍以上,因為現代人有關於靈性、有關於原古之道這方面的種子非常薄弱,幾乎達到世尊所說『難調難伏,旋教旋忘』的境界,所以我必須不斷的提醒大家,請大家務必要有耐心。」

 

各位學員,講到這裡,可能您已經恍然大悟:「原來在函授教材當中,老師經常引導我們回顧、複習之前講過的教材內容,包括之前的原古心靈月刊或者書上的內容,其實是有原因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老師您不是已經講過了,怎麼現在又老調重彈呢?」然後就把它跳過去;因為如此一來,可能就會讓我們自己一直停留在「被告知」的境界,而錯過了再一次相應、讓自己開悟的機會。

 

所以老師才會在函授教材第一輯就提醒大家:「我想建議各位學員,把每一輯的教材都多讀幾遍(只看一遍是不夠的),自然就能如柳生宗矩所說的『領悟出其中道理』,才能從山門走出邁向殿堂的第一步。」其實自始至終他都一再的強調:

 

「我所說的一切法理都不是來自於我個人的智慧,而是依著所有有緣人共同的緣,從天地這個大資料庫翻譯下來的天地的訊息,它不只是一種文字、聲音而已,它是一種訊息、一種場、一種光、一種音,而且在這個集體因緣當中,每一個有緣人會依著各自不同的緣、不同的相應程度而得到不同程度的造化。」他也提到過:

 

「同樣的法理,在不同的緣當中,它有不同的內涵;同樣的法理,依著每個人當時不同的心性狀態,也會有不同的相應。」

 

因此最後給大家的建議是:「函授班的主修法──峨嵋一法,它可以一法修一生;函授教材所講的一切理,也是所有原古行者可以修一生的理。」各位學員未來可以安心的繼續依著這十二輯的函授教材來修,因為它不只是教材、不只是上課而已,它的法界真相是:

 

「有一個集體因緣在這裡,透過這個集體因緣,我們可以得到天地的訊息,進入天地的靈場,得到微妙存在的造化。」而我們所要做的,只需要依法實修,日復一日,永不間斷,最後必定成果可觀。

 

 

我們常聽故事裡提到有高人將錦囊交給故事中的主角,囑付他遇到困難時可以打開它,照著其中的方法做,難題必可迎刄而解。無須羨慕哦!只要您願意,這套函授教材就是我們的「人生錦囊」,這個錦囊是可以一生無限次使用的哦!讓我們用它來「修正自己」,來圓滿人生無遺憾!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12輯助教篇

 

 

 

 

一日一禪坐的重要

 

各位學員,大家好:

 

不知從何時開始,同修中只要有人碎碎念:自己的公婆不明理、小孩不聽話、同事主管又如何如何等等,這些抱怨只會換來一句話:

 

「你是多久沒坐禪了?(台語)」

 

這麼多年了,大家似乎有了默契,當在抱怨天地不公,當對生活中的人事物有諸多不滿時,不用期待誰會同情你,我們戲稱彼此只會「落井下石」,因為同修守則第一條說的很清楚,「凡事內省:不言人非,只見己過」嘛!我們人之所以會有痛苦,是因為被外在的人事物所蒙蔽、困惑,因此造成了壓力、牽掛、煩惱,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就會發現人間百態真的是各有其美,森羅萬象,各有千秋,就不會被它困住了。

 

就像學習書法的時候,善於寫書法的書法家會告訴我們:「意在筆先。」當我們有煩惱去請問老師的時候,他則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心亂在前,煩惱才隨後而至。」所以平時我們就要讓自己的心處於安定、平穩的狀態,在狀況還沒發生,煩惱還沒來臨的時候,我們的心要──安定在前!

 

您一定還記得,在函授教材第一輯裡,老師講了白雲子的故事,這位唐朝的一代大師說:「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各位學員,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日一禪坐的重要吧!

 

老師曾跟我們做了一個比喻,他說:「請問各位,一個人如果三十天不洗澡,會怎麼樣呢?」
您說呢?朋友都跑光光了!家人也不理你啦!對不對?這只是身體沒有洗而已哦!我們的靈性呢?要不要洗澡呢?他問我們:

 

「人類的思想海闊天空,有那麼多事情可以想,為什麼每一次都想狹窄的、黑暗的一面,想讓人不愉快的回憶,為什麼你的心會放在這裡呢?怎麼不想一些光明的?快樂的?不想一些讓大家都產生法喜的事情呢?」有同修說:

 

「ㄟ!我很自然啊!」大家都笑了,彷彿也在笑自己:「ㄟ!我也是這樣哦!」

 

「對!同樣是『自然』,我們要讓自己有能力自然想到光明,而不是自然想到黑暗。」在輕鬆的氣氛中,老師告訴我們一件事:「所以坐禪很重要!」

 

「不過在談坐禪之前,我們要先建立一個共識,坐禪不是要坐到能夠『飛天入地』,坐禪是安定我們的『神體』,穩定我們的精神狀態,安定我們的意識狀態。」在進入主題之前,他先這麼叮嚀我們。「坐禪嚴格說起來,跟身體沒有關係,但是它也會滋養身體,因為身心不能分離;《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它說:『神常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說:只要心神不要外放,能夠常常內斂,病要從何而生呢?由此可知『神』的重要。」

 

有關心神的外放,老師跟我們說了一個真實的案例:

 

「大概十年前,有一位在公家機關服務的太太,一天她看到電視連續劇裡面有一個小女童星很可愛,看著、看著,就動起妄念來了,她跟先生說:『好可愛啊!我們再生一個女兒!』如果沒記錯的話,他們已經有二個兒子了,沒想到他先生竟然也答應了。

 

因為年紀大了,我記得她跟我說,她的一位親戚剛好從美國回來,在美國就是研究這個領域的,跟他們說有一種新藥可以刺激荷爾蒙,讓人順利的懷孕,結果如其所願的懷孕了,可是卻沒想到生出了一個身體不健全的小孩。」

 

各位想想看!這麼嚴重的一個後果,竟然是從『一念』產生的,就一念而已!而且這個『念』是在我們平常做的事情當中哦!她就是看電視而已啊!

 

看電視也會看出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心不夠『寂靜』,這對夫妻不但心動了『妄念』,也化成『妄行』,本來一個美好的家庭,就因為這樣一個念頭,把幸福葬送在自己的雙手裡。」沒想到一念妄,竟然付出這麼高的代價,我們心想:「人真是很容易生妄心的動物。」他接著說:

 

「其實因為一念妄而失去幸福的例子,在現代社會中比比皆是。例如為了買房子,弄到最後家庭破裂,因為負擔太重,超過自己的能力了;如果當初不買房子會更快樂、更幸福,卻為了房子葬送了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

 

本來買房子是為了讓家更幸福,更溫暖一點,結果為了買房子,卻葬送了家,是不是顛倒了呢?『家』跟『房子』不能畫上等號,有人房子很漂亮,但是他們家沒有溫暖,沒有幸福;有人房子很小,也沒什麼裝璜,但是他們家很幸福、很快樂;有人只是租房子,但是他們家很溫馨,充滿了希望。

 

房子是為了讓我們的家更幸福、更溫暖、更充實,你可以有這樣的目標,在能力範圍內去達成它,可是不要因為一個妄念,因為房子而葬送了家。」舉了這兩個例子後,他看著我們,溫和地問道:

 

「為什麼我要各位『一日一禪坐呢?』」

 

「比較不會生妄念!」「妄念不會變成妄行。」「讓身心保持穩定狀態。」大家紛紛發言,此時的我們個個充滿了正見,他含著笑容,等我們發表過後說:

 

「沒錯!老子有句話:『禍福無門,唯心自招。』原古之道所說的坐禪的主要用意也在於此,在於它能夠安定我們的意識。因為我們人的思想狀態、意識狀態極端的不穩定,就是這種不穩定的意識給自己製造了困難、給自己製造了災難。」一位在大學任教的師兄開口了:

 

「以前我都以為禪定等於『不醒人事』!就是從坐下去,到起坐之前都渾然無覺。」

 

「你為什麼會有這種觀念呢?」老師笑問。這位師兄是歷史系的教授,會講很多好聽的歷史故事,他一開口,我們就在想,是不是又有故事可聽了呢?老師也知道我們的期待,他要師兄說說看:

 

「像八仙裡面,李鐵拐這位人物的故事就有兩種版本。」果然師兄說起故事來了。

 

「第一種版本是說李鐵拐坐禪入定好幾天後,周圍的人叫他都叫不醒,以為他已經坐化、羽化成仙了,於是拜一拜他之後,就將他就地火化,把他的身體燒掉了。

 

結果他出定的時候找不到身體,剛好有一個乞丐正要往生,他便藉著那乞丐的身體還魂回來,就成為這付模樣,其實他是一位修行很好的仙人。

 

第二個版本是說他在禪定的時候,他這一坐不曉得坐了多久,因為入定太久,身上都有灰塵了,大家認為他大概已經坐化了,就把他的身體拿去燒,結果燒到一半的時候,他出定了,趕快跳起來,可是腳已經被燒掉一隻了,就成為現在的模樣。」師兄說完李鐵拐的故事後,跟老師報告:

 

「因為有很多諸如此類的故事如此傳誦著,所以我自然就會有這樣的思想。」

 

「咦?對呀!好像我們不教自會,內在對『禪定』也有這樣的觀念哦!」大家都點點頭,對師兄的說法表示贊成,老師看著我們,臉上帶著一絲淺笑:

 

「早年我在修行的時候,跟各位的想法也是一樣的,認為:『禪定就是打坐一陣子之後,就能夠入定;入定之後,再過一陣子就能出定。』」我們都笑了!我們的想法正是如此。

 

「那時我可以一定三個鐘頭,三個鐘頭是一百八十分鐘,我已經忘記是幾分鐘以後『入定』的,假設是十五分鐘以後入定,我就有一百六十五分鐘是進入所謂入定的狀態,它大致上的感覺就是說:

 

『咦!怎麼覺得才剛剛入定,眼睛一睜開已經過了三個鐘頭了!』而且在入定期間,我到達了各種境界,能夠遊淨土,能夠觀法界,在我坐禪的經歷中,有一次我坐到定中看到釋迦牟尼佛摸著我的頭(這在佛教中有一個術語,叫做『摩頂授記』),賜給我法號,因為這個法號的最後一個字是『佛』,所以我當時非常高興。」他一口氣說下去,我們聽得目不轉睛。

 

「出定之後,我馬上把這一次禪定的經驗寫下來,足足寫了兩個多小時,直到天亮,從那一次開始,我的修行走入偏差的道路,開始走入傲慢之道。

 

雖然當時我自認修得很好,但是在我心中有個疑惑:『釋迦牟尼佛都為我授記了,為什麼我在生活中還是充滿了無明?我還是非常的不快樂?為什麼還是會發脾氣,會情緒不穩定呢?』甚至我隱隱約約感覺自己滿威風的,有一種傲慢心!

 

以上所提到的是我個人早期禪定中的經驗及狀態,也是我當時對『禪定』的認知,還好後來在峨嵋山碰到了老和尚,他就棒喝了我這一點!經過老和尚的棒喝之後,又經過了這麼多年,我現在回頭來看當年的自己:

 

其實在那次禪定中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前,我已經先生出一個念頭了,因為在那一次的經驗發生之前,我就常常能在禪定中看到景象,經過核對後,似乎也都滿準確的,所以就產生一個錯覺,在我內心裡已經事先認為只要這樣精進不懈的坐禪,有一天,我會在禪定中成佛(我當時一天坐四次,少則四十分鐘,多則二個小時)。

 

因此果然如我所願的,在禪定中出現一隻佛手,來摸我的頭,授記成佛……其實這個『偉大的境界』,我已經用自己的心念經營好幾年了,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形成一個內在主觀的期待了。

 

各位想想看,一個那麼精進的人,年紀還輕,體力正好,每天能夠四、五個小時這樣子靜坐,夢想也會實現,美夢也能成真啊!當然能夠幻化出影像來嘛!是不是?」在我們的笑聲中,他語重心長的說:

 

「最後峨嵋山老和尚打破我的美夢。到今天我還是非常、非常的感恩他,他是我這一世的救命恩人,因為如果沒有老和尚,我現在不曉得變成什麼樣子?或許在社會上會小有名氣,但卻只是把一群無辜的人帶去撞牆、帶錯路罷了!就是『以盲導盲』啊!」回應師兄提及的這段插播過後,他做了一個小小的結論:

 

「坐禪是過程、坐禪是工具,它不是目的,沒有人在坐禪中成佛的。原古之道對『禪定』的定義是:讓我們的思想活動、身體活動再次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也就是恢復我們生命的本來狀態。」隨即回到主題:

 

「坐禪是要安定我們的神體,一個人的神如果不安定,思想就不穩定,行為自然就走樣了。

 

一個意識飄浮不定、起伏不定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正確的見解,因為他的心是浮動的,看外界就看不清楚。我們設想一下,騎在馬上射箭的困難度比較高呢?還是站在固定的位置射箭的困難度比較高?

 

當然是站定了再射箭,比較容易射中。如果你一直在奔跑,標的物也在奔跑,要射中就很難啦!是不是?」

 

各位學員,聽到這裡,我們來回顧函授教材第三輯裡的一段話:

 

人體有神、人體有光,當我們透過『凝神』把神專注於一個定點之上,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人類這個生命體中『光』的能量就會聚集起來,這個聚集起來的光,我們可以稱之為「光丹」或「生命能」,它可以改善行者的身心狀態,當身心狀態提升之後,除了可以提升生命的層次之外,也可以改善我們生活中的問題。」

 

所以原古之道所說的禪坐,最重要的目的在穩定我們的意識,讓我們的意識、我們的「念」維持在非常穩定的狀態,意識經過長期的穩定之後,會產生突變、會產生昇華,我們的思維會從「慣性思維」跳入「心靈思維」,讓「心靈思維」替代「慣性思維」,這是坐禪最重要的一個內涵。

 

「如果不坐禪的話,我們的心非常容易浮動,那個浮動的狀況就像喝醉酒的人一樣,自己不知道自己正在醉酒。」曾經有同修問老師坐禪的意義在哪裡?他說:

 

「如果沒有一日一禪坐,我們會沒辦法貫徹菩提自性,對我們有利益的事情,我們也不會去做,因為我們的心性不在正確的位置上。請問各位,如果我們想繼續活下去,這個肉體要繼續使用而不壞掉,有一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例如每天一定要吃東西、要睡覺,對不對?同樣的,如果這個精神體想要管用,要能夠展現它真正的效用,我們就一定要每天都坐禪。」然後他進一步告訴我們其中的原理:

 

「人的生命體其實是很有耐性的,你看!很多人肝都壞掉了,甚至大部分的器官都壞了,還可以在床上拖個三、五年,表示人的生命力很有韌性。我們的精神體也很有韌性哦!可以三十年不坐禪,等到奄奄一息了,還可以再拖個二十年,也因此我們就很難發現坐禪的重要。」有同修表示他的確很難貫徹一日一禪坐。老師聽了點點頭,絲毫沒有責備的意思:

 

「許多同修還是沒辦法真實的觀照到坐禪的好處,我就把自己坐禪的心得跟大家分享好了。」大家眼睛不禁一亮,我們最喜歡聽老師說他自己的故事了。

 

「為什麼從峨嵋山回來之後,我就要求行者一定要『一日一禪坐』呢?其實以前我的師父並沒有這樣要求我,『一日一禪坐』是我自己要求的,因為我在坐禪的時候,可以感覺到身心的變化。

 

我們先講身,我會感覺到身體不舒服的地方,沒坐禪就不知道身體哪裡有問題呀!這種『不舒服』其實是一種感覺,我們長期不舒服之後,就以那個不舒服為『舒服』;而它如果沒有經過坐禪的途徑,也很難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哪裡不對勁,但是只要能坐下來,把心靜下來的話,就可以感覺到它的變化。

 

當我坐禪後才發現,原來我這一天生活下來,可能我的內臟囤積了一些濁氣、病氣、陰氣,這一坐肝臟或者腎臟等器官就有反應,甚至有時候會抽痛。痛過之後,等一下起坐了,就會很舒服,那時才知道沒有坐禪以前是不舒服的,只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不知道它叫做『不舒服』。

 

再坐到『靜』一點的時候,甚至我會聽到身體內在系統運轉的聲音(如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等),所以各位會覺得我不是學醫的,但是當講到修練法的時候,我好像對身體的結構還滿清楚的,因為最標準的解剖圖本來就在我們自己身上,隨身攜帶呀!

 

我相信同修當中,一定有人坐著坐著,鼻子啾啾叫,再來眼皮也跳動了,肚子也咕嚕、咕嚕……有時坐到一半,就得馬上上廁所,當這一個鐘頭坐下來,起坐的時候就會發現:『耶?渾身舒暢!』」許多人聽到這裡,都露出會心的一笑!他也報以微笑,繼續說道:

 

「為什麼沒坐以前毫無發現,沒有發覺呢?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那一種濁氣、病氣、陰氣帶在身上的感覺,所以不覺得不舒服。心也是一樣,如果我今天沒有坐禪的話,我的思維已經跟昨天正確的狀態不一樣了,我的思想原來已經偏向於消極了,已經在製造破壞神,已經把自己推向命運的黑暗面了,而我們卻不自知哦!

 

有一位日本醫學博士說過一句話:『今日的疲勞,今日要消除。』我引用他這句話來說的話,就是:『當日的濁氣,當日要排除。』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身上都會累積濁氣、病氣和陰氣的存在,但我要強調的是濁氣、病氣和陰氣是可以與我們共存而無礙的,只要我們能做到『當日的濁氣,當日要排除。』」講到這裡,他露出燦爛的笑容說:

 

「各位的一天是從工作開始,工作做完,剩下的時間有空再坐禪;而我的一天是從坐禪開始,起床洗臉刷牙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坐禪,坐完禪,才開始辦事情。」

 

各位學員,還記得嗎?在函授教材第一輯的開堂課修法篇中,老師提到修練「觀想光丹手」的修練法益:「能淨化修行者身上的濁氣、病氣、陰氣,轉化成正氣、元氣、陽氣。濁氣會讓人煩躁、不安、意氣用事;病氣讓人身體不適、昏昏欲睡,甚至臥病在床;陰氣則會讓人常處陰霾、常遇小人、常逢厄運。」

 

我誠摯的盼望所有的學員能夠在若干時日之後都可以大聲的說:『我的思想、行為改變了,我的命運也改變了!我的健康提升了,我好像有離苦得樂、福慧圓滿的感覺!』……不過這可是有一個大前提喔!就是要『依法實修』,也就是要依著所傳的法每天修練二十分鐘,以及把教材中所說的理融入生活中去實踐。」咦?似乎在哪裡聽過這一段話啊!

 

沒錯!也是在函授教材第一輯,還記得他的叮嚀嗎?

 

依法實修 日復一日
永不間斷 成果可觀

 

讓我們共勉吧!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07輯助教篇

 

 


 

 

風輪──精神體排除廢物的系統

 

各位學員,大家好!

 

上一輯函授教材中,老師依著我們大家的緣,正式的引導我們「入道修行」,而且也帶著我們走進喇嘛師父的傳承,進入「場」中進行「過功德」,也就是「淨魂魄」。

 

我們所經歷的這個過功德,可說是幾近失傳的一種傳承自上古時代的淨化靈命的儀式,相信您一定還記得喇嘛師父所說的這一段話:「『魂魄』代表污染的負面思想,『靈性』則是代表清淨的正向思維,『心意』就是同時受到污染跟清淨兩股力量所牽引的現在思維,也就是一般人所認識的『我』……一個道人在因緣成熟的時候,他的師父會為他辦理『淨化魂魄』的儀式,讓負面思維的牽引力降至最低,以減少修行的障礙,幫助道人早日證道。」

 

然後老師說:「還有一些特別的情況,只要對方有緣就會幫他過功德,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讓當事人增福慧、除障礙,例如我們這次的特別法緣就是屬於這一類。」

 

原來我們所認識的這個「我」,是受到「魂魄」(污染的負面思想)及「靈性」(清淨的正向思維)兩股力量的牽引、影響,所以人的思想、行為有時是無法控制的,淨化魂魄可以降低負面思想的牽引力,降低我們修行及生活的障礙。

 

我們何其有幸,能遇此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呢?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以前老師告訴我們的,有關「魂」與我們生命體的對應關係,希望在更了解魂這個精神體的器官之後,我們都能如老師所說的:「不受命運的牽引、不再抱怨命運,然後好好的入道修行。」

 

有人修行是從宗教入門,有人從練功下手,也有人從吃素開始,原古之道則是遵循古人的方法,從「生命」著手,所以對生命體的結構我們必須有所了解,在進入今天的主題──「風輪系統」之前,首先來了解身體的結構。什麼是「風輪系統」呢?它跟「魂」有什麼關係?別急!且聽老師慢慢道來。

 

「在講風輪系統之前,先來跟大家談一個主題:『人類是精神體帶著物質體一起活動的一種生物。』

 

各位想想看,生跟死之間是不是只差一個『精神體的活動』而已呢?一個睡著的人跟剛死去的人,外表(肉體)看來幾乎一樣,當精神體寂滅了之後,肉體失去了這個精神力就會毀壞。魚最明顯了,魚還活著的時候,它的肉體不但不會毀壞,還會繼續的長大,可是當魚死掉了,精神體幻滅了,肉體很快就會發臭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看出精神體跟肉體之間的一種微妙關係,甚至可以說精神體是肉體的主人哦!

 

了解身體的結構是這樣子的時候,我先來引導各位了解我們的肉體,藉著對肉體的認識,希望各位能夠更進一層、更深入的了解精神體的微妙處。」我們都很想趕快知道他今天要告訴我們的風輪系統是什麼?所以大家都聚精會神的聽著。

 

「我們肉體有很多的器官,外表看得到的有五官,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還有四肢等等,身體裡面則有肺臟、肝臟、心臟、脾臟、胰臟、食道、胃、腸、膀胱等,包括舌頭、牙齒這些也都是內在的器官。

 

肉體這些一個、一個個別的器官,功能互相作用的部分,它會集結成一個系統。譬如鼻子、喉嚨、氣管,肺臟,這幾個器官結合在一起互相作用,我們叫做『呼吸系統』;尿液從腎臟經由輸尿管、膀胱還有尿道,最後通過生殖器排泄出來,這是『泌尿系統』;人體還有『消化系統』,從牙齒開始,食物在牙齒裡面經過咀嚼,通過喉嚨到食道再到胃,消化之後,小腸吸收營養,再到大腸、肛門,構成一個消化系統。此外,還有『淋巴系統』、『內分泌系統』等。

 

不但肉體有個別的器官,湊在一起、相互作用就形成系統,精神體也是一樣哦!精神體無形無相,它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必須跟肉體結合在一起之後,對我們人來講它才存在,因此我們不能夠完全把精神體跟肉體分開來說明。

 

簡單來說,肉體有肉體的器官,精神體也有精神體的器官,精神體的器官對應於肉體之上,肉體的器官有形有相,我們比較容易了解,精神體的器官因為無形無相,我們很難去認知它,它的特色是『大如虛空,小若針頭』,它除了可以超越空間之外,也可以超越時間。」關於精神體的器官,他怕我們不了解,所以更進一步的為我們說明:

 

「肉體經過時間的演進會老化,人在地球上多活一年就老化一年,可是精神體不會,甚至有些人年紀很輕,他的精神體比年紀大的人更有智慧,可見精神體可以超越時間。又如做夢的時候,精神體在運作,我們可以夢見過去、現在、未來,也可以夢到國內、國外,它不但可以超越時間、也可以超越空間。

 

至於它的器官我們可以概分為三十六個『中心點』,又稱為『明點』,就好比是三十六個『精神器官』;就像肉體器官功能互相作用的部分會集結成一個系統,這三十六個精神器官又平均分配成四大系統『地、水、火、風』,分別是『風輪系統』、『地輪系統』、『水輪系統』、『火輪系統』。

 

我們今天講的風輪系統,是四個系統裡面最特殊的,它九個中心點統統集中在小小的一塊骨頭上面,不像其它三個系統,如地輪分佈很廣,水輪更是全身上上下下,火輪是由上到下對應於肉體之上。」哦!主角出現囉!我們相視一笑,張著耳朵仔細聽:

 

「風輪系統的特色是什麼呢?」他看著我們的模樣,笑道:「我今天跟大家解釋的重點在這裡,這個聽清楚了,修行大概就完成一半了。」

 

「就以消化系統跟泌尿系統來做比喻,肉體的系統是封閉的,所有的器官都在肉體的範圍之內,精神體的系統不同,它是開放式的,我們的思想隨時可以跟人家交換訊息。」他接著說:

 

「身體的這個系統,如果把它當作工廠的話,比較接近化學工廠。一家工廠,有原料進來,放到機器裡面,經過各種流程以後產品就出來了,既然是工廠,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工廠都會產生廢料、廢物,譬如木工廠的廢料是木屑、鐵工廠的廢料是鐵屑、沙石工廠的廢料就是沙。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還沒有高速公路以前,如果走縱貫路經過彰化地區,一定會經過一家化學工廠,相信不少人有這個經驗,好遠就聞到臭味?有了高速公路之後,只要經過頭份,有一家不曉得做硫磺還是什麼的工廠,也會聞到一股臭味,這些工廠運作之後,所產生的廢氣有可能會污染附近地區的空氣,不過現在環保意識濃,應該已經改善很多了。」一位師兄說:

 

「我在二、三十年前,有一次去竹東去找朋友,那個地區有水泥工廠,我看我朋友他們家的窗戶都是水泥粉末。當時年輕也沒有概念,現在聽老師一講,回想起來,在那邊生活的人每一天吸進來的空氣中就有水泥粉,如果再下雨,不就凝固了嗎?」另一位同修也回應:

 

「記得我還在讀書的時候,吃過一種品牌的魚鬆,人家告訴我,那是某一種藥酒飲料抽取魚的精華做成之後,剩下的魚肉沒有用了,他們就把魚肉回收,加上一些維他命做成魚鬆再賣出來。」講到這裡,大家的話匣子好似打開了:

 

「有人把工廠煙囪排出來的灰塵收集起來,做成磚塊,那種磚塊不僅隔熱,而且質地很輕,以前沒有鋼骨結構的房子,以蓋五層樓的工廠來說,重量就輕很多了,可說是廢物利用。」他笑著等我們說完,繼續回到主題:

 

「就像剛才大家所說的,工廠除了廢料必須處理之外,也會有廢氣、廢水,這些廢棄物統統都要處理。

 

現在回頭來看我們肉體這個工廠,它也有廢氣哦!我們吸進氧,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就是廢氣。身體的活動也會產生廢物,食物從喉嚨進來,經過胃、小腸、大腸、肛門,最後廢棄物是不是要排出去?此外也有廢水,經由腎臟、輸尿管、膀胱,然後從尿道排出來。」對哦!我們從沒想過身體像一座工廠,而且每天都有廢棄物必須排出來。

 

「我記得大概二十年前,德國有一支影片叫做『人體的奧祕』,德國一群科學家研究出來,人類肝臟的功能就像一座功能極佳的精密化學工廠。

 

科學家們說,用當時的科技,如果要蓋一間具備跟肝臟一模一樣功能的化學工廠,這個廠房的規模必須從基隆一直蓋到新竹這麼大,一天所要處理、排掉的廢水有幾千噸。這就是人體的微妙!既然肉體有這樣子的功能,精神體是不是也有呢?」我們心中正在讚歎天地造化的微妙,沒想到他隨即丟了這個問題問我們,大家慣性的點點頭,露出心虛的笑容,期待他繼續說下去,他當然知道我們的心思囉!

 

「人只要活著,精神體就必需持續的運轉,在運轉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類似肉體所產生的廢棄物,而精神體的廢棄物主要對應於地輪、水輪、火輪、風輪這四大系統,但其中以風輪最為特殊,對我們身心的影響也最為明顯、最為深遠。」哦!原來今天的主角──風輪,是我們精神體中最特殊的一個輪!看我們恍然大悟的神情,他笑著說:

 

「身體系統運作的過程中會產生如汗垢、油垢之廢棄物,精神體的廢棄物主要是妄心、妄念;汗垢油垢會出現在臉上或皮膚,妄心妄念則直接對應於風輪。

 

為了處理身體的污垢,我們每天都會洗澡,請問各位,精神體的污垢要如何處理呢?」聽到這裡,我告訴自己:「嗯,真的要修行。」

 

「肉體系統如果廢棄物無法排除,譬如胃腸蠕動能力不好,每天排泄物排不出去,長久下來就會生病,甚至致癌,簡單的說,肉體系統的廢棄物沒有適當的處理,它的特色是『痛』,會造成身體的病痛。精神體呢?如果風輪系統的廢棄物沒有處理,你們覺得會如何呢?」開心果第一個回答:

 

「番番!(台語)」在大家的笑聲中,同修紛紛回應:

 

「精神的異常。」

 

「思想怪怪的。」

 

「煩惱。」

 

「常看到人事物的黑暗面,沒有能力看到光明面。」他笑著聽我們說完,把大家的想法歸納為一個字:

 

「『苦』!各位同意嗎?精神體的廢棄物沒有處理,會造成心的苦。這些身體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如果沒有處理,在肉體是痛、在心是苦。所以說『風輪系統』淨化之後,精神體才能健康,精神體健康才有田地可修行!就好像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的運作要正常,才能夠讓肉體的系統很健康的運作。」

 

哦!風輪系統淨化之後,我們才有修行的田地。各位學員一定很好奇吧?這麼微妙的精神體的器官──風輪,它對應於肉體的哪個位置呢?來!繼續聽下去:

 

「中國有個習俗,人過世埋葬幾年之後要撿骨頭,曾經有同修跟我說,他的長輩過世很多年了,當他們依習俗撿起先人骨頭的時候,發現所有的骨頭都已經鬆鬆爛爛,只有一塊骨頭其硬無比,對骨頭有研究的人就知道,人體中最硬的骨頭就是尾椎上方這塊倒三角形的骨頭,在原古之道叫做『八卦仙骨』,風輪系統的九個中心點就集中在這塊八卦仙骨上。這塊骨頭在正統的醫學書籍中,也有稱為『仙骨』的,醫學都用仙骨這個名詞,各位覺不覺得很微妙呢?」

 

哦!風輪系統所對應的位罝就在尾椎上方這塊倒三角形的仙骨上,我們剛講過的魂魄的魂好像也對應在這裡?我們一同來回憶第七輯函授教材裡的一些內容。老師帶著我們「過功德」的時候,講了「魂魄」、「心意」、「靈性」所對應的法界,在第42頁中提到:「把意念放在尾椎那一塊倒三角形的尾椎骨,這是『魂』所對應的法界……」

 

第40頁:「『魂魄』代表我們這個生命的過去……所謂的人生或者命運,是在過去、現在、未來這三股影響力的牽引之下,所展現出來的『綜合』現象。」

 

第55頁說得很清楚:「既然本命平等,為什麼有人對自己的命滿意,有人卻是覺得自己的命比別人不好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魂』──這個後天『負面意識』的大本營,當『魂』累積了太多的汙染時,看事情的方式、感覺就會不同。」

 

原來「魂」是後天負面思想的大本營,「風輪系統」是我們精神體排除廢物的主要系統,它們就對應在人體這塊仙骨上,所以如果我們週遭的朋友、親戚,或我們自己,常常講話不明理、身心不能自主,但是自己不知道,就是魂累積了太多的污染,累積了太多的廢棄物在「風輪系統」沒有處理,或是像常判斷錯誤,說錯話、做錯事,莫名其妙的憂慮、煩惱、痛苦等,也都是精神體的廢棄物過多所造成的影響,它會造成我們的邪見、遠離正見,過著苦樂各半的人生。講到苦樂,我想起老師曾經說過的一個例子:

 

「有一個親戚的晚輩來找我諮商,年輕人談戀愛,談得很辛苦,我就講一位同修的事情給他聽,我發現這位年輕人當下心就開了。

 

這位同修剛入門的時候,常常在抱怨某一件事情,修行一段時間了,還在抱怨同一件事,他在抱怨什麼呢?抱怨結婚之後,夫妻的感情好像隨著結婚的時間愈久而愈不好,心裡很痛苦。我當時候就告訴同修:『你現在所訴苦的這一些,其實它本來就是婚姻的一部分。』當我把這個例子講給年輕人聽,年輕人一下子就開竅了!」記得老師更為我們說明:

 

「不單是婚姻,人生所有的事情,苦與樂本來就是它的一部分。跟一個人結婚,一定會有快樂的時候、也會有爭執的時候,甚至也會有苦惱的時候,我們要有正見,要打從心裡就確認:『結婚當然會有苦有樂,而且苦樂的本身就是婚姻的一部分。』

 

會因為夫妻間的不愉快而苦惱的人,就是認為它不應該屬於婚姻的一部分才會苦惱,如果念一轉,認為苦跟樂一樣,本來就是婚姻的一部分,就沒有什麼好苦惱了。其實其他的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以現在的社會形態來說,哪一個工作沒有壓力呢?如果你認為壓力本來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不是當下就輕鬆愉快許多了嗎?」一位師兄舉手承認:

 

「上班這麼久了,我心裡總想著:『如果可以不打卡該有多好!』剛剛聽您這麼一說,我感覺長久以來,自己心裡一直有股負面的想法,認為工作不應該打卡、不應該受束縛、不應該被老闆要求、不應該有這麼多業務負擔。」他聽完用開玩笑的口吻說:

 

「不滿現狀、想要掙脫現有的生活,一個人如果心裡老是有這樣的想法,小心容易受騙哦!可能工作多年,累積了一點積蓄,遇到有人告訴你,哪裡有投資的機會可以賺豐厚的利潤,不必朝九晚五、也不必看人臉色,兩三下你就相應,然後被騙啦!」沒等師兄回答,一位師姐已先開口了:

 

「我忽然覺得還有卡可以打就應該高興!」許多人都笑了,看來似乎有不少人都這麼想呢!師兄接口道說:

 

「是哦!有一天如果永遠不用打卡就麻煩了。沒有工作了,哪來的收入養家呢?」是啊!他笑道:

 

「往往人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是缺乏正見。世間的一切,正面跟負面都同時存在於一件事情的本身,當我們接受到它的正面,相對的也有一個負面的部分在等著我們去接受它。淨化魂魄之後,我們才有能力看到世間這些人事物的光明面。」忽然他露出一絲神祕的笑容說:

 

「當儲存在風輪的廢棄物得到淨化,它會轉化成有用的物質。」我們聽了都露出不解的表情,廢棄物還會變成什麼有用的物質呢?他明白我們的疑問,並舉了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

 

「各位不要認為這一些要處理的廢物,都是不好的、是臭的。舉個例子,二、三十年前台灣的紡織業很發達,那時有很多織布工廠與成衣工廠為台灣賺了很多的外匯。

 

這一些成衣工廠有很多裁剪下來、剩下的邊料,這些邊料對工廠而言是廢料。當時有一位朋友,他家雖然是開五金行,但是它的營業項目之一,就是到成衣工廠去收購這些廢料(廢布)做成抹布再賣給工廠,因為工廠需要很多的抹布,結果就這樣讓他們在台北縣賺了一棟廠房,別人要丟掉的東西,他拿來變成原料,稍微加工做成有用的東西,因為這樣子致富。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生產布料的工廠所不要的東西,卻是這一家五金行有用的資產。

 

我們不要認為這些廢棄物是不好的、沒有用的,不要給它一種髒的概念,但是它是一種污染,就像廢布在裁剪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棉絮,那些棉絮當下就污染了週圍的空氣,這些污染我們必須處理。

 

我們精神體工廠所產生的廢物,大多集結在『風輪系統』,這裡算是一個精神體污染的處理場吧!其實人是肉體合著精神體共同生活的一種生物,沒有辦法分成肉體與精神體兩部分,我們的生命體本來就含藏著肉體的物質相以及非肉體的非物質相(肉體是物質,精神體是非物質)。

 

透過風輪系統將我們身心上的這些廢棄物排除掉,讓儲存在這九個中心點裡的廢棄物得到淨化,轉化成有用的物質,就像廢布變成有價值的抹布一樣。當這些污染得到淨化,清淨之後──『靈氣能應化出物質與非物質』。」

 

記得以前有一次同修到山上去玩,回來後跟老師說山上的靈氣很好,那時候他跟我們說:「是先有靈氣,才有森林。」然後他說:

 

「『靈氣』這兩個字,各位不要誤解,我們常聽到一些練氣功的人,他可能會說:『我吸收天地靈氣。』尤其在節氣交替的時候,修練『吸收天地靈氣之法』,靈氣一詞已經變成通俗名詞。我講的『靈氣』跟一般人所認知的靈氣不太一樣,也可以稱它為『生命能』或『天地的能量』。」

 

各位學員,過去半年來我們已經完成了〈峨嵋一法〉的基礎課程,上個月正式的修「身之法」時,老師說:「讓含藏在我們骨骼之間的『生命能』能夠釋放出來,調和我們的身。」關於生命能,我們先來回顧他所說的這段話:

 

我想需要跟大家解說『生命能』的意涵,原古之道是一種來自大自然的身心如意法門,也是一種『原古的智慧 天地的傳承』。我們的老祖先在三、五千年以前不但發現了『精、氣、神』,同時也發現了天地之間的一些微妙現象,例如:天地靈氣、天地靈光、天地靈場、天地靈能,這四種微妙的存在也都很巧妙的對應著我們人類的這個微妙的『生命體』。

 

人體的生命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的順暢運轉,主要是因為天地靈能一直在我們身上作功,以旺盛我們的生命能進而強化我們的生命力。

 

好!我們現在來講這一部分:物質跟非物質,它們是由「靈氣」──生命能所應化出來的。那它的上面是什麼境界呢?老師是這麼說的:

 

「在原古之道來說,我們是從『場』講起,場下來是『光丹』,光丹下來是『生命能』(靈氣),生命能下來才應化出物質跟非物質,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個生命體。

 

現在我們要處理這些廢棄物的時候,就要讓它倒過來,由物質、非物質提升到生命能,再提升到光丹,最後變成『場』。當到達場的時候,我們就在場裡面,場也在我們裡面,這叫做『作功』,天地就是這樣子作功的。

 

當一個人的身心入靜之後,他的生命體,就是物質跟非物質,會回歸到『生命能』的狀態,進而提升到光丹、到『場』,這個時候作功就開始了,大自然的作功就進來了!其實也沒有進來,因為你在它裡面,它也在你裡面,就自然的作功了。」

 

所以我們每次修法之前,老師都要我們先「靜心而坐 收心安心」,各位學員在修練過程中,可能身體會有反應,甚至某些部位會疼痛,沒關係!就讓它痛,或許有些人會有氣的感覺,有時候會有光的感覺,就隨它自然的生、自然的滅,那些感覺不是我們要的,我們要的是「靜」,生命從靜中來,也從靜中去,中間的過程當然也應該在靜中,所以我們要在靜中接受天地的造化。

 

雖然我們無從得知造化的過程,以及造化的成果,但是我們可以在未來的生活中去驗收它!看看我們是不是越來越有智慧、越來越快樂!身體有沒有越來越健康?處理世間的問題有沒有越來越圓滿?發怒的次數有沒有越來越少?煩惱的時間有沒有越來越短!讓我們只管耕耘,用「成果」來驗收。

 

講到這裡,我們回想一下前面關於「風輪系統」的說明,我們說它就像精神體廢棄物的倉庫一樣,只要這個生命體還活著,這個工廠就必須運轉。

 

我們肉體的系統加上精神體的系統,它就像工廠一樣必須持續運轉,只要有運轉就會有廢棄物出現,這些廢棄物的產生是一直到我們生命體結束為止,都不會停止的,就像肉體的排泄物一樣,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的排泄物到老死為止,它都會不斷的有排泄物出來。

 

我們的精神體也是一樣哦!只是當我們沒有修行以前,不會感覺到它的辛苦、不會感覺到它的疼痛,那是因為我們已經麻痺、累積太多了,以那種不舒服的感覺為「舒服」,累積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濁氣、病氣、陰氣不斷的囤積,不但身體現病相,運氣也會跟著不好。

 

現在開始修行之後,我們依著每月函授教材的進度,一日一禪坐,等於每一天清掃,這些濁氣、病氣、陰氣累積一段時間之後,它就會清出來,累積一段時間又清出來,當它清出來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有些人就會感到疼痛。

 

對這些排除污染過程所產生的疼痛,我們要有正確的認知,相信各位學員當中,可能有人一邊修一邊痛,或者有人有類似舊病復發的情形,心中難免會懷疑:「咦?來修行怎麼反而疼痛啊?怎麼修半年了這些現象還沒有完全消失呢?」別擔心!這些過程我們都經歷過,也懷疑過,老師告訴我們:

 

「只要我們生命體的工廠還在運作,這些現象就不會消失。大多數的人對修行都有一種遐想、一種完美主義,其實不是這樣!這些排除污染的過程,它就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如同肉體要排汗、要大小便一樣,我們的精神體也有它的廢棄物要排除,所以不要認為:『我怎麼修這麼久了,身體還會疼痛呢?』這就等於在問『我活這麼久了,為什麼還需要大小便』是一樣的道理。

 

而且每一次清出這些污染的時候,身心會有各種的反應,這些反應就像每個人的臉孔,人人不同。原古之道的方法,很快的能夠讓天地在我們身上作功,這些濁氣、病氣、陰氣它會排出來,可能有些人身體過去生過病的地方、受傷的地方又痛起來,例如過去有胃病的,好不容易治療十年不痛了,怎麼修法之後,又痛起來了?其實它不是舊病復發,它是在根本的、把體內的『病灶』更進一步徹底清除。

 

可能有些人會發生頭痛、眼睛剌痛、背痛等各種的痛;有些人覺得很累,好像出現重感冒現象;或者有人會拉肚子;可能有些人會作惡夢或在生活中莫名其妙的情緒起伏很大等等,也可能有人什麼現象都沒發生,請各位平常心視之,用一點點的恆心和毅力來超越它,如果很不舒服也可以去看醫生。」

 

各位學員,在修法的過程中,您是否有以上這些現象呢?現在知道它的原理了,它是一個正面的訊息,也是淨化身心的過程。

 

好!我們言歸正傳,風輪系統得到淨化之後,我們的「靈魂」就是在這裡得到轉化,才成為「靈性」的。所謂的靈魂,簡單的說就是污染的意識狀態,而靈性就是清淨的意識狀態,講到這裡,大家是否想到一件事呢?在第七輯〈魂魄與命運〉中,老師說:

 

當我們的魂不清淨時,對同一個人事物,人家看到正面的、光明的,我們會看到負面的,會生出悲觀、不好的感覺,這樣的情形就稱為『運』不好。」「魂如果一直都是處於汙染的狀態的話,他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命』不好的人。」

 

過功德、淨魂魄的意義,在於對同樣六十分的命,讓我們有能力覺得自己的命不會比別人差,也沒有比別人好,真正的看到『平等性』,也才能夠從平等性起修。」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來看看老祖先是怎麼解讀「命運」的了!在〈魂魄與命運〉中,老師這麼說:
其實原古之道只談生命訊息,不談命運,因為在上古時代,我們老祖先是以『訊息』及『活動』來解讀生命,而不是以好壞去看待人生,是因為後來的人從好壞去看生命,才會形成所謂的命跟運。老祖先的理念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說的話,可以這樣說:『人生是一個緣,世間是一種活動。』」

 

「那我們要怎麼生活在靈性中呢?」還記得當時有人這樣問老師。

 

「學習從『緣』來看人生,就是靈性的邊緣了!凡事從緣去看,行之久久,就會發現:不知道哪一天,我們忽然就大放光明了。」老師這麼回答。

 

有關「緣」的真實義,還請各位學員將第七輯〈緣的微妙〉仔細地閱讀一遍哦!

 

各位學員,身為原古之道行者的我們,在過完功德之後,我們要告訴自己:「不要再受到慣性思

維影響,我今天已經淨完魂魄了,百分之百沒有遺漏,我可以得到它微妙的造化了!」其實只要我們相信,就可以得到它的微妙造化,因為它本來就一直在造化著我們哦!

 

〈獅子的故事〉中,喇嘛師父不是告訴我們嗎?「獅子出生之時就已經是獅子!必然可以成為森林之王;人出生之時就已經是人,當然也必定可以成佛。」

 

我們都已經是原古之道的有緣人了,就在(或差)一個決心而已!讓我們「決心入道」吧!就用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做為今天的結尾:

 

「這些年來,我跟各位結了什麼緣呢?就是引導大家『相信自己是佛,發現自己是佛。』當大家真正相信的時候,就是各位發現的時候。」

 

就留著這個尾巴吧!不要急!只要決心入道,然後依法實修,將所聽聞的法理在生活中實踐,有一天一定能領會的!讓我們共勉吧!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08輯助教篇

 

 

 

 

有福同享

 

最接近上帝的教堂

 

前幾天,收到鄰居放在家門口的一盒柿子,上面放著一張紙條,小紙條上寫著一行字:「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

 

讓我回想起多年前,聽老師說過的一則故事,它是一個舶來品、進口貨,講的是美國的一對兄弟。

 

父母親過世的時候留下了一片麥田,兄弟兩個人很和好,一人一半。大哥結婚有了小孩,小弟抱著單身主義。

 

當麥子收成的時候,大哥心裡面這麼想:「小弟單身一個人,不像我有家庭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可以享受家庭的溫暖,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比較缺乏,我應該讓他在物質生活上能夠豐富一點點。」所以他就想了一個好方法,他把他的收成撥出一大部分出來,想利用晚上偷偷的把麥子送進弟弟的倉庫裡,不讓弟弟發覺。

 

當晚大哥趁著黑夜,推著麥子來到麥田中央,沒想到碰到了弟弟,他也推著車子,上面也有麥子。一問之下,才知道弟弟也有弟弟的想法,他想:「大哥有家庭,負擔較重,我單身一個人用不著這麼多,我應該趁大哥不知道的時候,送一些麥子到他的倉庫裡去。」當兩個人在田埂中相遇,了解對方的用意之後,兩兄弟相擁而泣。

 

後來村人就在他們兄弟相遇之處蓋了一座教堂,他們說:「這座教堂是全世界最接近上帝的地方、最靠近天堂的地方。」

 

各位學員,聽了這個故事,不知道您有什麼感想?當時老師說:

 

「談修行不妨從這個故事開始吧!我相信他們兄弟相遇之處,他們的心不但最接近上帝、不但最靠近天堂,也是最接近佛,也是最接近道的地方。」我不禁想起老師常告訴我們的一句話:

 

「心中要有別人。」他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

 

「想想看,如果你是上帝,你會怎麼來看人呢?

 

我常常想這個問題。我常常想,如果我是上帝,我看到這個人他一輩子的腦海裡,只有自己喜歡的人跟自己的家人,然後把自己個人站在中心,他關心的人都沒有離開這個中心。

 

他真正一輩子關心的人,十個手指頭就夠用了,如果我是上帝,我就會給他夠服務十個人的能力,夠服務十個人的財富,夠照顧十個人的智慧,這樣就好了。

 

假設另外一個人,他的腦海裡關心的是二百個人,如果我是上帝,我會給他足夠服務二百個人的智慧,足夠照顧二百個人的能力,足夠奉獻二百個人的財富;如果他心中關心的是千人、萬人,那我這個做上帝的,也一定應他所求,給他千分、萬分的力量。」

 

我們的心中,關心多少人呢?

 

我們不妨想一想,我為什麼要修行?修行至今,我的心有沒有擺對位置呢?〈心經〉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需遠離顛倒夢想之後,才能入究竟涅槃。因為人類思維的最大特色就是「顛倒」,例如每個人不學而會,對這世間的一切就是想獲得、獲得、再獲得,凡事以「我」為中心思考,因此很多事情都是因為思想上的這個顛倒,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一些痛苦、也讓我們失去應該享有的幸福。

 

想到這裡,我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一個真實案例,有一位想透過修行處理內心煩惱的行者,不管他到哪裡修行,都產生同樣的困擾,就是他不明白為什麼指導他的師父總是一昧的要他懺悔過去。他來請問老師,當老師了解他的狀況之後,就告訴他之所以無法看清自己思維及行為的盲點,問題在於功德不夠,需要先做一些功德,但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功德,而是需要做一些「遠離顛倒的行為」,例如:

 

關心別人,不要只有愛自己及家人;學習付出,不要只盤算如何獲得;肯吃虧,不怕別人占便宜等等。如此行之久久,自然就會「顛倒顛」──把過去「顛倒的思想再顛倒回來」(道經有句話說:「大道顛倒顛,顛得過便是仙!」),而這把鑰匙就是:「心中要有別人。」

 

利他造就守護神

 

不知道您有沒有留意過,當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的所求去做利益別人的事情,做完以後心情會特別好,有沒有這種感覺呢?不要小看那個心情哦!這個看起來很自然的反應,它是人性中一個很重要的機制。有一次在課堂上,老師跟我們說:

 

「當一個人去做一件事──不利己只有利他的話,肯定精神會非常的愉悅,那是有錢買不到的快樂!但是很可惜,沒有人去留意那個心情,沒有人去留意那個『神』的狀態是那麼樣的寶貴,它會帶來福報。

 

為什麼呢?因為它開啟人性的光明面,它開啟我們內在光明的訊息!所營造的是『守護神』,反應在生活中的就是貴人相助、小人遠離。

 

利他如此,那利己呢?如果只考慮利己的話就會製造『破壞神』,因為人性的機制就是這樣子,當一個人只考慮自己的時候,這個機制的運作方向其實它一直在黑暗面運作,因為他只看到自己要的,一個人只看到自己要的、只關心自己所愛的,必定只有一個結論就是永無止境的需求,它是無底洞,不會停止的,因為人的貪性永無止境。只利己而不懂得利他的話,是在黑暗面去開發、激發黑暗的訊息,未來反應在生活中的就是福報的另一面,叫做因難、痛苦、災厄。

 

其實我們每一天都生活在『神』的世界裡,我們所說的守護神與破壞神是一種神的狀態,所以道家說要養神、淨神。」聽到這裡,我不禁反問自己:

 

「我所做的事情當中,有多少是利他呢?」想著想著……老師的聲音再度傳入耳中:

 

「原古道人不認識神,就像當護士不會打針。簡單的說,靈性的世界、心性的世界,我們必須去開啟那一扇門,也就是──利他之道。」

 

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

 

「講『利他』或『令天下的人都幸福快樂』,我覺得太抽象了!我提供一個較具體可行的方向給大家做個參考。」老師一向都是如此,他總是提醒我們,要將「聽聞的法理」落實於生活中。

 

「就是──『有福同享』四個字。」他說:「無論是精神的、物質的你都願意跟人家分享,從這裡出發!因為利他太抽象、也太殊勝了,我們講平凡一點:『有福同享』。」好像說中了大家的心情,我們相視而笑,他也露出燦爛的笑容,我們知道他要做結論了:

 

「我記得一、二十年前,不是有一個廣告嗎?『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一個咖啡的廣告,這麼多年了哦!可是我們記得那麼清楚。

 

就記得那個精神就好,你願意跟別人分享好事、好東西也跟人家分享,其實這個就是利他的基本精神,這個就是福報的泉源。」

 

就讓我們在生活中,與周遭的人一同來「有福同享」吧!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02輯助教篇

 

 


 

 

過好每一個今天

 

各位學員大家好:

 

每當我們擔心的想著未來,卻忘了現在,老師總是露出微笑,告訴我們:

 

「『過好每一個今天』!讓每一個今天都美好,我們的人生就美好。」有人問道:

 

「人生的路怎麼走才有希望呢?」他說:

 

「不要看人的一生,只要過好每一個今天,你的人生就過得好了。」也有人說:

 

「我要善用時間!明天開始我要好好努力。」他還是說:

 

「只要過好每一個今天!很多的『今天』串聯起來成為我們的一生,只要每一天過好了,就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了。」有同修一直停留在懺悔中,認為過去自己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讓他的孩子受苦了,每次只要看到孩子在這個陰影中,他就要懺悔一次。老師仍然微微一笑,告訴他:

 

「對於過去的錯誤,要適當的寬赦自己,但不是沒有責任的原諒自己。你可以帶著將功贖罪的心,更正確的去愛小孩,更正確的陪著小孩成長,一昧的停留在懺悔中,讓『過去』一直傷害我們,造成在世輪迴,這樣於事無補。」於是有人說:

 

「我要讓我的小孩子一生都很幸福。」我們一聽,都覺得好遙遠哦!一生的時間那麼長。又有同修說:

 

「我希望我這一生能夠福慧圓滿,直達本源、直證菩提。」一生?好長啊!想到一生,我們頭就暈了!好像活得愈久,就愈複雜。

 

「其實它不難!」他一貫輕鬆自然的神情說:「我們不要把它誇大,只要過好每個今天就能過好一生。這輩子要過得好沒有那麼困難,只要把每一個一天過好,就是一生了。」每年聯考放榜後,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候,有些人考試遇到挫折來請問他,他總是告訴這些年輕人:

 

「在人生的旅途當中,不管遇到的是高興的、不高興的,快樂的還是悲傷的,如意的或是不如意的,是順境也好、逆境也罷……請記住──『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是一生當中的一件事情而已,不要讓這一件事情成為生命的全部。』」他的意思是說:

 

「聯考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情而已,人生是由很多事情堆積起來的,事情無大小,都一樣重要!人生也是由很多的今天堆積而成的,所以不要煩惱那麼多,只要過好每一個今天,保證一生都是很好的。」因為對象是年輕人,既然是年輕人,就給他一點年輕的味道,於是老師就用英文「Have a nice day」祝福他,意思是「有個美好的一天」。

 

然後年輕人就很天真的回答說:「如何『Have a nice day』呢?」老師說:
「你要有『Nice heart、Nice mind』,你要有很好的心、很好的心境,你就會有很好的一天。」年輕人一聽,就聽懂了。

 

各位學員,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哦!我們每一天都有一個很好的心境,就會有很好的一天!不要看「一生」,如果看一生,就會覺得人的一生很長,變化很多,有很多地方我們無法了解、無法把握、無法處理,甚至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不知道。我記得那時候,有同修正為了自己的一生在煩惱,老師就講了一個故事給他聽:

 

「人生多變化,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要發生什麼事,這點如果不解脫,我們內心永遠處於害怕當中。

 

有兩間教堂相距不遠,兩邊的教徒在討論,我們都在同一個時間作禮拜,不知道這個時候上帝是要去你們那間教堂,還是到我們這間教堂呢?大家說來說去,當然沒有人知道,也永遠沒有答案。

 

這時有個很有智慧的人說話了,他說:我們不用在這裡猜,猜上帝在哪一邊?但是有一個百分之百可以保證的答案,只要確定自己跟上帝站在同一邊就好,只要我們確定自己站在上帝這一邊,就不用管上帝在哪一邊了。」「如何跟上帝站在同一邊呢?」那位同修問。

 

「我提供一個方向,只要每一天都在感恩中度過就可以了,感恩就是一種光明的心,這個光明就是愛,只要確定自己在光明中,就跟上帝站在同一邊。」接著老師就更具體的說明:

 

「如果我們能夠相信別人跟我們是沒有分別的,我沒有比別人好到哪裡去,別人也沒有比我壞到哪裡去,如果能有這樣的體認,『愛』就自然而然能夠展現出來。

 

比如當我看到家人、朋友、同事或周遭的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或看到了他們的缺點,或者覺得別人傷害到我,正要發脾氣之前就想一下:『我自己也有很多的缺點,我也曾經傷害過別人,當我做得不好的時候,別人不都包容我嗎?』當我們覺得自己有功勞,覺得自己很優秀,有很多的優點及特色,正要居功的時候,這時我們也要有一種想法,我做得到、別人也做得到啊!這樣就自然而然的可以產生愛。

 

如果有『愛』,看這個世間就會看到它美好的一面、看到它光明的一面、看到它清淨的一面,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人生是很有希望的,每天都抱著希望過日子,就能擁有快樂的人生。」當時為了回答同修的問題,老師寫了一篇短文給我們參考:

 

〈過好每一個今天〉

 

不去回顧昨天的餘波盪漾,走過的水痕終將恢復原狀;

 

不必擔心明天停靠的海港,假如沒有燈塔也還有星光。

 

不用抱怨昨天黑暗的漫長,哪一個夜晚過後沒有透出晨光;

 

不須對未來感到迷惘,哪一個明天不像今天一樣。

 

過好每一個今天,今天就是人生的希望;

 

點燃每一個希望,希望就是今天的太陽。

 

隨即為我們解釋:「這篇短文的意思是說,我們只要把每一天過好就好,不用回頭去想過去的事,不管過去發生什麼風波,我們已經走過來了,就像船行過水面掀起波浪,很快就平復了,過去有什麼不平已經都過去了,不要去想它。這是指過去,未來呢?

 

不用去擔心明天要停靠的海港,即使沒有燈塔,也有天上的星光為我們指引方向,所以不要去煩惱明天的事。

 

也不用埋怨現在的生活怎麼這麼黑暗!想想看,每天晚上睡覺時,是不是都要經過黑暗?『哪一個夜晚過後沒有透出晨光』,有哪一天晚上,到了隔天沒有看到光明呢?黑暗也就代表我們快要看到光明了,所以要有耐心,不要每件事都埋怨,只要度過黑暗之後就是光明了,這是第三句所要表達的。

 

『不須對未來感到迷惘,哪一個明天不像今天一樣。』不用對未來感到惶恐,我們看昨天跟今天差多少呢?再想想看,過去常常煩惱很多事情,它有真正發生嗎?也沒有,對不對?很多煩惱其實是多出來的。最後兩句話,我覺得很重要:

 

『過好每一個今天,今天就是人生的希望;點燃每一個希望,希望就是今天的太陽。』要過好每一個今天,因為今天才是我們人生的希望;每一個希望就像一盞蠟燭,我們要把它點亮,因為希望就是今天的太陽。」聽了老師這番話,我們正感到心中一陣清涼。

 

「如何才能把每一天過好呢?」又有同修發問了,真是一群問題學生啊!前面的疑問剛得到解答,下一個疑問又生起。

 

「其實天地每一天都給我們很好的禮物,但是我們往往沒有能力去打開它。」老師說的這句話讓我們聽得一頭霧水,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天地每天給我什麼禮物啊!他露出神秘的笑容:

 

「我希望這個故事各位仔細聽,看看自己是屬於哪一類?而不要只聽老師講故事,可是從沒有想想自己是怎麼樣呢?

 

有一種類型的人,他非常的樂觀、非常的上進,也非常的清淨,希望能夠過著光明的生活。所以他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想:

 

『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我一定會遇到一些貴人,一定會有很多人對我很好,今天要去辦一些事情也一定都能夠順利,我相信今天一定是光明的一天!』這是第一種類型的人。

 

第二種人他也是很樂觀、很進取、很上進、很清淨。早上起來他這麼想:

 

『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我一定要讓今天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所以我準備用光明的心、快樂的心來迎接美好的一天。』

 

請問各位,這兩個比喻聽起來有沒有差別呢?有一點點差別哦!就把它當作『自我測驗題』,聽到這裡,可以自行檢驗一下,看看是否能發現其中的不同在哪裡?」老師留了一點時間,讓我們思考過後,繼續說:

 

「其實這兩個人的動機都一樣,他們的動機都是希望讓今天成為美好的一天。好!第一個人帶著很高興、很喜悅的心出門了!第二個人也帶著很高興、很喜悅的心出門。 

 

到了晚上,第一個人回家了,他像洩了氣的皮球:

 

『為什麼我早上明明認為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而且也很有心要完成它,可是一切卻沒有照我的意思進行?我早上已經告訴自己,一定會遇到很多人都會對我很好,我想的事也一定會順利、能夠如意,可是卻恰恰相反!

 

今天我遇到的都不是貴人,我做的事情也不順利,大家都不聽我的,很多事情都超過我的想像、花的時間更多。』所以他心情很沮喪。

 

第二個人呢?他想讓今天很快樂、很美好,他決定讓今天過得很有意義、很充實。他是這麼想的:

 

『因為我決定要讓今天過得很好,所以不管發生了任何事情,都要用光明的心去對待它,用歡喜的心去處理它,我不願意讓今天所發生的任何事,打消或澆熄了現在這一種歡喜的心。』這個人決定讓自己今天一天都快樂,決心用快樂的心去迎接所有的境界,到了晚上回到家,他還是很快樂。」老師看著我們,笑問:

 

「你是哪一類型的人呢?」然後繼續說:

 

「每一天,天地都給我們一個快樂的禮物。第一類型的人,他是跟天地要求禮物的內容,他所要求的內容是──

 

讓大家都對我好,讓我今天要進行的事情順利,讓我所求順心等等,他跟天地指定了禮物的內容,所以他就沒有打開這份禮物的包裝。

 

第二種人呢?他只是要打開這份禮物,用任何的方法,他都要打開天地給他的禮物,天地給他什麼,他就接受什麼。所以他把包裝打開來了,他看到禮物、接受到禮物了。

 

可能第二個人,他在這一天裡面遇到的逆境比第一個人更多哦!但是因為他決心要讓今天成為快樂的一天,不讓那一些困難的事情、那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來打動他快樂的心,所以他就擁有光明的一天。」那位正在為一生煩惱的同修似乎若有所思,老師請他說說看,他回答:

 

「其實第一個人只要不指定方法,他就可以像第二個人一樣,但是他顛倒了,他應該倒過來想:天地要給我愉快跟光明,就是我所期待的,所以我一定不能讓任何的人、事、物來破壞這份禮物。是否要這樣子才對呢?」老師點點頭表示讚許:

 

「是啊!快樂跟光明,就是天地要給我們的禮物。為了打開包裝得到這份禮物,第二種類型的人就是下定決心:『我一定要捍衛它,我不惜一切,任何的逆境都不向它投降,才能夠得到這份禮物。』你們想想看,自己有沒有這樣呢?」聽老師這麼一問,我們不好意思的把頭低了下來。

 

「這個例子,你們把它牢記在心,依著這樣子生活。」老師溫和的說道,每次總讓我們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每一天早上醒來就跟自己說:『今天一定是美好、愉快的一天,我不能讓任何的人、事、物來破壞它。』你就打開天地給你的禮物了!每天都如此,你一生就統統如此呀!只要有一次成功的經驗,就會有第二次經驗。

 

不僅生活中如此,修行亦然,拿我們今天所說的『過好每一個今天』來看修行也是一樣,一輩子的事情那麼漫長,當然愈修愈糊塗,如果把它變成一天,你修行只修一天就好了──我決定讓今天的一天就是展現我『生命之美』的一天,我要讓今天成為美好的一天!不容許任何的人、事、物來破壞它。」講到這裡,他露出愉快的笑容:

 

「如此一來,任何的逆境你都會甘之如飴呀!對不對?──只要有一天能貫徹,你一輩子就都能貫徹了。」

 

「所以一定要有超越困難的勇氣囉?」同修不放心的問。

 

「對!」老師點點頭。「任何人都會有困難,但是你怎麼去突破?怎麼去超越呢?這就是重點。」他想了一會兒,然後說:

 

「其實很多的逆境,當你勇敢的面對它,它都會在我們的思維留下種子。我國小六年級的時候,表舅在當水泥匠的包工,以前的房子多半是蓋兩層樓的透天厝,他就叫我提兩個水桶裝混凝土。」聽老師講起他小時候的事,我們眼睛都亮了起來。

 

「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子,力氣還很嫩。你看一個十八歲的青年,即使很壯,跟一位四十歲的壯年人力氣是不一樣的;可能兩個人比腕力,十八歲的會贏,但是拿東西是四十歲的比較強,因為十八歲的孩子他那一種力氣很嫩,四十歲的人力氣則很韌,兩種境界不一樣。

 

當時我要將這兩桶混凝土提上二樓,其實提不動,而且還要走很多趟,那是我這一輩子第一次感覺到很困難、很困難,實在『做不下去』的感覺。

 

而且房子正在蓋,沒有樓梯,只有臨時搭起的木板,走到中間,力氣沒了!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又不能停下來,因為一停下來可能會摔下去啊!就站在中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兩桶水泥提已提不動,放又不能放,開口叫我舅舅,他卻不知道跑哪兒去了?怎麼辦呢?──修行以後,我發現那一次的經驗影響我一生。

 

最後我用毅力(真的叫做『毅力』)把它克服了,撐著頭皮走上去,走上去之後我沒有馬上休息,還來回提了好幾趟。為什麼呢?因為克服瓶頸之後,全身好像任督脈通了一樣,當下再走起來就非常的輕鬆了。

 

那時只是小孩子,不知道什麼叫毅力,但是後來在我自己的人生裡面,每當緊要關頭的時候,那次經驗好像會重現一樣,因為那一種毅力已經成為我思想的一部分了;當有需要突破的時候,那個力量就會生出來,這種經驗是用錢買不到的。」

 

親近老師的人都知道老師有個特色:「他要做的事情很少中斷。」所以我們很自然的就問:「這就是為什麼您這麼有恆心,是不是?」

 

他看著我們,眼神似乎在說就知道你們會這麼想:「其實我從來沒有想『恆心』這種事情。我只是做下去,很自然呀!有沒有遇到過困難呢?當然有呀!我認為提水泥那一次的經驗對我很重要,在每一次惡劣的環境中,它自然會生起一股堅強的毅力,因為在我的思維裡面已經有種子了。」

 

「那時候才十一、二歲而已呀!但是它竟然影響我一生,而且一次經驗影響一生喔!同樣的道理,只要成功一天,你就可以成功一輩子,怎麼不下功夫呢?」他鼓勵我們:

 

「你看!我們剛才講的第二種類型的人,他這麼想:『我決定要讓今天過得很好,充滿光明跟愉快,所以我不容許任何的逆境來破壞它。』一個人只要有這種決心,自然任何的逆境就都能夠忍過去了。

 

同樣的,我們現在要完成我們修行的目標,就必須要容忍外面的一切,不論朋友來鬧你,家人來煩你,你為了成就菩提一定要想辦法克服,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各位要有心理準備,不可能一次就成功。為什麼呢?因為你內在還沒有種子。」他說:

 

「每一個成功的經驗,一定是很多失敗的累積,因為那些失敗正是播種啊!我們看看世間法的實例,社會上成功的那一些人,他們談到自己成功的經驗,很多人都會提到:『不要看我今天如此,其實我是很多、很多的辛酸,搭建起今天的基礎。』或者說:『我是很多的教訓、很多的失敗,才能夠換來今天的成果。』這些成功的人並不是一次就成功,他也是掌握每一個今天,他的每一個今天其實也都是克服了很多的失敗。

 

如果任由自己失敗,而不跟它搏鬥,你就被打敗了,它不會成為你成功的經驗,所以面對著逆境,你要跟它搏鬥、去超越它,這些挫敗、甚至錯誤,當你面對它、克服它之後,它就會成為你思想的一部分,當你需要它的時候,它就會發動。」

 

「原來我們常說的恆心或毅力,不是像水龍頭的水一開就有啊!」一位我們口中稱為「開心果」的同修聽到這裡,脫口而出,我們大家都笑了,老師也笑了,在輕鬆的氣氛中,老師要做結論了:

 

「面對昨天以前所有的錯誤,我們統統可以把它承認起來,今天以後的重新開始,過去那些挫敗已經形成了,它就是你的資產,有形的挫敗成為我們無形的資產,所以不要因為過去所犯的錯誤而自責,如果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錯誤,那才要自責。

 

當你有勇氣面對失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能夠好壞隨緣,你就是第二種類型的人了:『我要讓今天過得很好,所以我不容許任何的人、事、物來破壞它。』你就會逆來順受、就會隨緣,每一天都這樣隨緣生活,不成就才怪,是不是?那在隨緣的當中,難免會有挫折,把它勇敢的承擔起來,它會形成『偉大的力量』,真的!我稱它叫做偉大的力量。」難怪老師常跟我們說,不管過去做的如何,「今天」都可以翻開新的一頁。他繼續說道:

 

「我說了這麼多,其實事情沒有那麼複雜,我們現在把它單純化,只要『過好每一個今天』就好了──『不去回顧昨天的餘波盪漾』,不要管過去做的如何?哪怕過去做的很沒人緣,過去做的給人家罵,甚至讓人在背後指指點點都沒關係,從今天開始過好每一個今天!

 

過去做的很好,大家肯定你、讚美你,也要小心呀!不要摔下去了!還是要從今天開始用新的態度生活,過好每一個今天。

 

『不須對未來感到迷惘,哪一個明天不像今天一樣。』其實明天還不是跟昨天一樣?昨天還不是跟今天一樣?天地都是給我們二十四小時,所以不要把它複雜化,掌握每一天的生命,過好每一天的生活,因為我們的一生是由很多個今天串聯而成的。」

 

各位學員,聽完老師這番話,有沒有「開悟」呢?
人生的希望在哪裡?

 

難道不是在「今天」嗎?

 

「過好每一個今天」,不就等於過好一生了嗎?如果讓每一個今天都美好,我們的人生不就美好了嗎?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03輯助教篇

 

 


 

 

營造光明的守護神

 

各位學員大家好:

 

我們先來回顧第五輯函授教材裡的一段內容:

 

「您相信地球有磁場、有引力嗎?我們的周圍有各種的電波、射線、輻射塵、紅外線、紫外線嗎?如果對於這些眼睛看不到的東西,您都能相信的話,為什麼您不能相信皇帝有百神護佑、真龍護衛呢?

 

您也許會說,我會相信地球有引力是因為牛頓告訴我們的,其他如磁場、射線、紅外線等則是科學家說的。好!既然能相信牛頓、愛因斯坦這些科學家所說的,為何不能也相信佛陀、老子這些神學家所說的呢?請問您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

 

不知看完了第五輯函授教材之後的您,答案是如何呢?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曾經聽老師跟我們說過,關於「守護神」的一些觀念,看看您是否會感覺:「嗯!我真的『有神守護』!」

 

「『神』不是一尊、二尊、三尊、五尊……不是這樣子的。」這是老師講到「神」的時候,每每會重覆提到的觀念。記得我們問過他一個問題,就是每一次上課老師要上講台之前,他一定對著講台合掌、禮敬,我們心想:「老師在拜什麼呢?」「老師在拜誰?」對於我們的好奇,他先講了一個故事給我們聽:

 

「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有一位同修告訴我,他的父親在自己家裡釀造米酒,在釀酒之前一定先要祭拜,如果沒有祭拜的話,那年的酒便釀不成。同修就問他爸爸拜什麼?他爸爸都不回答他。同修說:

 

『您不是說要教我嗎?那您教我的時候還不是要跟我說,為什麼不現在說?』

 

『你還沒有要學啊!你要學我就告訴你!』他父親回答。

 

『我如果跟您說我現在要學呢?』同修說。

 

『我現在不想教你,你沒有真心!』接著他父親又跟他講了一句頗有涵義的話:

 

『我教給你的時候,你就知道我在拜什麼了。』我們這位同修也非省油之燈,他想要套他父親的話:

 

『不然這樣,我問您一個問題,阿公教你的時候有跟你講拜什麼神嗎?』他爸爸被他套出來了,回答:『沒有。』

 

『那您以後怎麼傳我呢?』同修又問。

 

『到時候你就知道。』他父親是這麼回答的。」

 

講完這個故事,老師繼續說道:

 

「如果不了解『神』,你會認為他爸爸是迷信。可是同修說,從小看到大確確實實屢試不爽;而且他說一百斤的米,假設去年做出一百斤的酒,前年可能做出八十斤,今年可能會做出一百二十斤,每一年做的數量是不太一樣的。用的米是一樣,出來的量卻是不太一樣。

 

現在電視上有很多日本的節目,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做任何事情,連新的倉庫啟用他們也要拜──拜『神』。拜什麼神呢?當事人不會跟你講的,為什麼不會跟你講?因為我們不夠虔誠才會問他拜什麼?如果你是當事人,自己自然知道拜什麼了。這樣各位知道意思嗎?」我們聽老師話中藏著玄機,知道沉默是金,此時無聲勝有聲,老師知道他得再講明白一點。終於他要公佈答案了:

 

「我是在拜神啊!拜什麼神呢──拜各位的神。」我們嚇一跳,眼睛睜得老大:「老師怎麼拜我們的神?」

 

「其實此地有『神』!」看著驚訝的我們,他笑道:「我們在教室上課,大家的集體因緣所促成的那種向同一個方向上進,所凝聚成的一種精神的狀態、思維的狀態,就是神;每一位同修的道人心都是尊貴的,這尊貴的心就是我要禮敬的,它會凝聚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神』的狀態。」

 

到底「神」是什麼呢?他再次強調:「神是一個整體,一個集體。」然後他說:「既然談到這裡,我們今天不妨來認識『守護神』吧!請問你們聽到守護神,心裡有什麼想法嗎?」

 

一位師兄說他從小說上看到:「過世的祖母是書中主角的守護神。」我們的想法也都差不多,大多沒想過這件事,不然就是認為某個過世的特定對象是自己的守護神。老師讓我們想過之後,笑問:「要不要聽聽我的看法?」當然囉!我們早就等不及啦!

 

「我仍然要再說一次,守護神是一個集體不是一個個體,它是一種狀態。」「知我者莫若師」!我們這群「貴人」(唉!貴人多忘事之意)相視而笑,每逢重點處老師就要再三叮嚀。

 

「假設有很多人曾經受你的照顧、受你的恩惠,或是曾經受你尊敬,雖然他們沒有機會報答你,但內心很尊敬你、懷念你,也很想回饋甚至想照顧你……你生活在世上,周圍有很多想要感恩、回饋、尊敬、照顧你的人,這些人就是你的守護神。

 

『守護神』沒有相貌、沒有名字、沒有長短、沒有顏色、沒有年齡、沒有形相,它是一種『精神狀態』。」聽到這裡,我內心好似……「眼睛一亮」!

 

「對哦!我怎麼從來沒想過這種事。」「開心果」同修似乎也被老師這句話驚醒,脫口而出,逗得大家都笑了,老師看我們的神情就知道我們受到震撼,也笑著說:

 

「這種事不是用想的,沒有經過修行,就是到了八十歲還是想不出來的。」然後言歸正傳:「我們已經了解人類的精神狀態、人類的思維狀態,稱為『神』,剛才我所說的守護神是來自於外在的。」喔!難道守護神還有來自自己內在的嗎?聽他這麼說,我們都更加聚精會神,看到我們的樣子,他不禁笑了:

 

「請各位用輕鬆的心境來聽我講,不要繃得太緊,繃得太緊心門是關起來的,要把心門打開,把神放鬆,因為我講話其實不是給各位的耳朵聽的,是給『識神』聽的。」聽他這麼一說,我們露出牙齒微微一笑,才發覺剛才自己的臉頰果然是緊繃的,放鬆之後,他接著說:

 

「還有一種最大的守護神,來自於自己的內在,我稱它為『良知』、『良能』,一個人一生當中如果做了太多違背良知、良能的事情,它會形成一種負面的思維。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有時是明知故犯,有時是無心之過,但人有良知、良能,它會產生一種自我譴責的心,形成守護神的負面,我稱它為『破壞神』。每當有好事要降臨,有好人、貴人要來親近時,這個自我譴責的心會告訴自己:『我沒有資格接受這麼好的事』、『我沒有資格享受這麼好的福報』、『我沒有資格跟這麼好的人交往』,內心那股譴責的機制會發生、會發動,然後我們的內在就會作用,拒貴人、迎小人,會自動把福報往外推,卻迎向災難,然後就會覺得自己一生都不平順,這就是破壞神在作祟。」我聽了心中一凜,人心竟然有這樣的機制。老師接著說:

 

「人類自己正面的思維、正確的行動、正大光明的生活型態,會形成自己的守護神。這個守護神的結構裡面,有外在的、有自己內在的,自己內在的部分,除了合乎天性、順乎自然之外,還有一件事:你關心的人愈多,你的守護神愈光明。」

 

「這個道理很簡單!」他看著神情專注的我們,笑道:「如果你肚子餓、求助無門的時候,有一個人拿飯給你吃;如果你很冷、求助無門的時候,有一個人拿衣服給你穿;如果你非常痛苦、沒有人理的時候,有一個人來安慰你;如果你掉入困境,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有一個人伸出援手把你拉上來;如果你在危急的時候,有一個人替你解危。

 

請問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出現?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出現呢?你一定非常感激這個人,對不對!而且那種感激還帶著一種一直想要回報他的心,當下你就是你那位恩人最強大的守護神!所以如果我們心中愛的人越多、關心的人越多,就得到越多人的守護。」

 

「你們想聽聽我的例子嗎?」老師問。不用說,我們當然想囉!

 

「很多年前我常常開自己玩笑,早上起床的時候我敲一敲自己的腦袋,問說:『有人在嗎?』這是什麼意思呢?看看自己心裡面有人還是沒人?那個時候都是『沒人』,但是我認為有人,我認為自己心胸很寬大,其實是沒有的,心裡面都是自己。」哦!我的腦袋裡有沒有人呢?我猜此時大家也都這麼問自己吧!講到這裡,他不忘提醒我們:

 

「其實思想的東西,是沒有辦法經過學習得來的。」這是他常告訴我們的一個觀念,他說他在課堂上講的道理,我們不要勉強自己去模仿,不需要去裝飾,也不要刻意去學習,只能將它當作目標,檢查自己有沒有離開太遠;我們的下手處應該從心地下手,在生活中觀照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這些道理,日復一日,行之久久,有一天就會在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當中達成了!如果照著所聽到的境界學習、照著模仿,只有一個結論:就是挫折重重,最後甚至會自己討厭自己,討厭自己的虛偽哦!他說:

 

「思想是一種長期耕耘的結果。不能把它當作『因』,應該把它當作一種結果,努力去完成這個結果。」聽到這裡,我想起《心靈轉個彎》這本書裡面有一個單元〈彩虹的啟示〉,老師說了一句話:「彩虹之美,在於多色共存;人生之美,在於多人共榮。」如果能夠跟全世界的人共存共榮,相信我們的生命裡頭不會出現黑暗期。

 

「好!接著就來看我們在生活中是怎麼製造『破壞神』的。」他說:「舉例來說,像社會上有些人是這樣的,除了貪取非分之物,有些甚至會去偷、去搶,有些是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而且積習成風之後,這些人當中有的甚至已經習以為常了!其實這樣的思維模式,自己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以一個平常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案例來做說明:

 

假設有一個人邀請她的一位好友到家裡來做客。這位友人有一枚名貴的首飾,當她洗手時把首飾拿了下來,放在洗手台上,結果離開的時候忘了帶走。

 

然後事情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這個人完全沒有想到她把東西忘在朋友家;而請客的主人也在客人離開後,發現家中的洗手台多了一枚名貴的戒指,這枚戒指非常漂亮,她也很喜歡!

 

當她看到這顆寶石戒指的時候,這就是『五蘊』的第一蘊『色』:看到形形色色的東西了;接著會有一種『受』,也就是第二蘊成就了;當有這麼一個感受:這顆寶石很漂亮、很名貴,接著馬上從色、受之後,進入第三蘊『想』:想什麼呢?『我好喜歡這枚戒指哦!』

 

在這同時,也會出現另外一個想法,『這不是我的東西呀!這是朋友的。』她會先這麼想。可是又想回來:『她又不知道戒指掉在我家,還打電話來跟我訴苦,說她最近好倒楣,掉了一枚戒指,可見她根本不曉得戒指是那天掉在這裡……』這位做主人的就這麼反反覆覆、想來想去。

 

她可能會想起朋友買這枚戒指時,跟自己講過她花了二十萬,所以她心裡更加篤定了:『我真的好喜歡,好想擁有它哦!』然後就這麼在『色、受、想』的過程中,煎熬了很久,可能煎熬一個晚上,度過了漫漫長夜最後終於達到第四蘊『行』:出現行動了!終於把這顆戒指藏起來,據為己有,行動完成了!『我多了一枚名貴的寶石戒指。』整件事進行到這裡,她很高興。

 

可是高興之餘,在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當中,第五蘊『識』發生作用了!所謂『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簡單來說,『色』就是形形色色(色相),表面所見、眼睛所對應的叫做色;『受』就是感受,『想』就是想法,『行』就是付諸行動,『識』就是意識。當她完成了『行』,正在高興之餘,『識』也完成了!在她的意識裡面,已經留下一個記錄:『我貪了非分之物』。

 

重點就在這裡了!在人的內心裡,有一種內在的機制,當我們做了違背良知的事情,任何人,不管老人、小孩、男女老幼都一樣,人有一種自我譴責的機制,當做了虧心事,違背良知了,這一種自我譴責的機制會開始作用,在它沒有達到臨界點時,人的表層意識是不知道的。

 

不過雖然表層識不知道,但是她內心已經不安了,晚上睡覺時,可能就會夢到朋友跟她要戒指,甚至夢到朋友到家裡找戒指,而她沒地方藏戒指……那種恐懼會出現,這就是『識』已經形成了。

 

當做了不光明的事之後,縱使占了表面上的便宜,其實是損失,良心的譴責、自我譴責的心會在我們的『神』留下一個記錄──每次累積一點點,今天一點點、兩天後也一點點、五天後又一點點,試問我們今年多少歲了,三、四十年累積下來如何呢?漸漸的『破壞神』就形成了。」他一口氣說完,我們也聽得倒抽了一口氣。

 

他笑了笑說:「我們常說原古之道『以神起修』,就是從這裡修起啊!」平時律己甚嚴的一位師姐,恍然大悟說道:

 

「我們〈同修守則〉第二條:『心無邪曲:奉行十善,正大光明。』就是這個意思囉!」老師笑著點頭讚許:

 

「人的五蘊累積到最後,如果是光明面居多,光明的識神就是自己的『守護神』。如果一個人所做的都是一些讓自己的良知、良心會起伏的事,它就會形成黑暗的識神,黑暗的識神我們稱它為『破壞神』。」我們公認的「善問童子」也開口了,她請問老師:

 

「怎樣讓我們的神,讓它處於最好的狀況,讓它處於最清淨、最光明的狀態呢?」

 

「『五蘊』是佛教用語,出自於〈心經〉,今天既然談到五蘊,各位不妨從五蘊來著手吧!」他想了一想之後說:「從剛才所說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經過色、受、想、行、識這樣的過程,這位故事中的女主人,識神中累積了一個負面的記錄;每一個人的『神』就是經由這樣的過程,累積出正面的,形成『守護神』,或者累積出負面的,形成『破壞神』,所以從五蘊下手,可以說是一種『調神』的方法。」接下來,就是今天的重點啦!我們很有默契的露齒一笑,因為老師說要用放鬆的心境來聞法嘛!老師也露出燦爛的笑容,給了我們一個回應,然說開始說法了:

 

「如何讓我們的神,經由色、受、想、行、識,在生活中能夠得到調和呢?我們先對五蘊做個簡單的說明。

 

經由色(眼睛所見曰『色』),眼睛看到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之後,我們就會有一種感受──『受』;

 

依據這種感受,我們會有不同的想法──『想』;

 

依據這個想法,會產生不同的行動──『行』;

 

行動貫徹了之後,在我們的識神、意識裡面就留下了記錄──『識』;意識裡面這些點點滴滴的記錄,就構成了影響一個人『神』的元素,這部分不好形容,但是各位應該大致可以了解我要表達的。

 

好!我們現在先跳過色跟受,請各位想想看,大致上你每天『想』的是什麼事?我給各位一分鐘,從現在算起一分鐘,各位想一下:

 

我一整天都在想些什麼事?

 

我現在心中最想的是什麼事?

 

我心中現在最希望的是什麼?

 

我的期待是什麼?

 

有什麼事情是我最希望它發生的呢?各位想想看一天當中,或者一個月裡面,腦袋裡都想些什麼?」一分鐘到了!有人說:

 

「我都在想我的小孩。」有人說:

 

「我都在企劃下個月到國外旅遊的事。」好像來到「大家老實說」時間,同修紛紛說出心裡最近常想的事。也有人說:

 

「年終獎金不曉得怎麼處理?」「過年去旅遊,怎麼找可以找到更便宜的?」「我在想百貨公司年終慶又到了!」

 

「不曉得我們裡面,有沒有同修最近都在想:我的修行,不曉得有沒有精進?我的心靈大寶藏,不曉得能不能開啟?我應該怎麼樣讓自己的心靈更清淨?讓思維能夠更端正?」老師等大家說完,輕輕地問。「有沒有人在想:我應該如何保持每日一禪定,每週一上課,日日行菩提呢?」

 

哇!他這麼輕輕一說,我們猛然發覺自己滿腦子的欲望!一天所想的事情,大概百分之八十都是自己的需求。他笑著說:

 

「思想裡面都在想些什麼──你的心就是住在那裡!」然後又轉入主題:

 

「各位為什麼會這麼『想』呢?因為前面有一個『受』,再前面有一個『色』。以剛才有人提到百貨公司年終慶為例好了!『百貨公司年終慶對折優待』,這個叫做『色』,這個訊息進來,你就有感受──『受』,年終獎金還沒有發,你就感受到了,感受什麼呢?『我改天要去完成一個願望!週年慶的時候要去。』然後就開始想:『找誰一道去呢?』滿腦子都記掛這件事,我們忘記了色,忘記了受,存下來的只有一種思想,因為此時行動還沒有完成。你朝思暮想,想要去,永遠記得最後的期限『幾月幾日止』,記得清清楚楚,你一定會去的。」老師這番話說到我們心坎裡,師兄好像比較沒感覺,師姐都會心一笑。

 

「去了──『行』,行動完成了!帶著信用卡去,刷卡了!」他問我們:「如果我們所想的事情,都是這一些欲望,請問:『神』會光明嗎?當行動完成之後,留下來的是什麼呢?以百貨公司這個例子來說,各位在刷卡的時候,事實上有很多東西不是你真正需要的,刷卡的當下有一種滿足感,但是晚上回家還是會後悔的,尤其月底看到帳單更後悔!對不對?那一種滿足感持續不了兩天,之後呢?還是回歸空虛的心靈。」是啊!我們的確如老師所說的這樣,常常在做這種令自己事後感到後悔的事,可是一再的重蹈覆轍,卻沒有去洞悉為什麼老犯同樣的毛病,於是「善問童子」又代大家開口了:

 

「對於物質的東西,我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需求呢?」

 

「因為心靈空虛啊!」沒等老師開口,開心果同修就搶著回答,雖然每次他好像都不經大腦似的脫口而出,但常常都命中要害。

 

「我來告訴大家原因吧!」還是老師開口了,他含著笑容說:

 

「其實很多的事情,整個『五蘊』的形成,它最原始來自於我們個人的需求、個人的欲望,來自於愛慕外面的虛榮,來自於那一些永遠永遠也填補不了的空虛,所以每個人都喜歡別人讚美,喜歡別人肯定,可見心靈多麼的重要!如果心靈空虛,我們就會用很多的東西來填補。

 

舉例來說,一個人一生當中消費額最大的大概是房子,有買過房子經驗的人就知道,什麼時候房子對一個人而言是最美好的?就是當還沒擁有它的時候。

 

當跟另一半在憧憬:『現在租房子辛苦一點沒關係,好好的存錢,將來要買下自己愛的小屋。』那個時候是一生當中最幸福、最美麗的時刻。等到這個夢想實現的時候,那種幸福感就消失了,接踵而來的是什麼呢?有一首台語歌說『大厝難打掃』,等開始打掃家裡的時候,問題就來了,開始碎碎唸了:

 

『沒事買這麼大的房子做什麼?』

 

『你一點都不幫忙,都是我一個人在整理……』另一半不講話還好,一講,吵得更凶了。

 

『當初還不是你自己要買的……』又頂回去。

 

人因為心靈空虛,我們的幸福、我們的美夢只有在它還沒有執行的時候才存在;等擁有它的時候,就會發現又有新的需求了──因為物質的東西,永遠填補不了內在的心靈。

 

為什麼還沒買房子的時候,會覺得有那種溫馨感呢?因為還沒買房子的時候,真的是『用心靈來填補心靈』,我們是用『幻想的心靈』來填補『空虛的心靈』,質地類似。怎麼說呢?空虛的心靈本身就是幻想,用幻想來彌補幻想,能夠暫時得到滿足;當買房子之後,美夢成真的時候,等

於幻想破滅!那一種幻想產生的滿足感就消失了。

 

現在已經沒有人交筆友了,以前的年代流行交筆友,只要不見面,男生對女生而言,永遠、永遠都是白馬王子,女生永遠是男生的白雪公主,只要永遠不見面,到死為止都可以懷念。但是沒有人有這種定力能夠持續到不見面,都是迫不及待,千方百計的請對方出來見個面,見面之後,大概就持續不久了,能夠持續很久的或然率很低。為什麼呢?因為白馬王子的美夢碎了,白雪公主的憧憬也消失了,對對方的幻想破滅了,幻想破滅而成為實際的人。

 

物質的,填補不了空虛的心靈,因為質地不同。所以有時候擁有一些美夢也不錯,不要硬是把它變成現實。」講到這裡,老師問大家:

 

「每個人既然都是生而帶著空虛的心靈,因此每日所思、所想,整個『五蘊』的運轉,都是來自於空虛的心靈所需求的這些物質的欲望,請問:『神會光明嗎?』」大家正聽得入神,聽他一問,忽然回過神來。我想到他常說:「思想為行動之母,神為思想之父。」一個人的神如果不安定,當然思想就不穩定,自然行為就走樣囉!此時他忽然露出一絲神祕的笑容,說道:

 

「來!要如何調神呢?──下手處就從『想』開始!」可能看我們已經進入狀況,他直接切入主題:

 

「請各位看五蘊『色、受、想、行、識』,『想』在正中間,『想』是轉折點。因為經過『色』,經過『受』之後,我們『想』要去做,就在想做、不做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懸崖勒馬,對不對?所以我把『想』列為中心處。從『想』往上延伸,往下發展:

 

──往上延伸,現在的這個思想從哪裡來呢?當然是從『色』跟『受』。

 

──往下發展,現在這個思想要往哪裡去呢?它將來會變成『行』,一旦形成行為之後,它就會在『識』留下記錄。

 

其實『想』的本身也會留下記錄,但是我們今天暫且不談,以免各位覺得太複雜。我們就以我們的『思想』為中心,來留意我們對這個世間一切現象的感受是如何?因為這一些將來會形成我們的行為。所以看到了這個形形色色的世界,一定要留意一下:『我的感受是怎麼樣?』『我的想法是怎麼樣?』

 

其實五蘊就是告訴我們:人經過色、受、想、行、識,到最後都在我們的識神裡面留下了記錄。」他在這裡停了下來,讓我們思緒稍做休息。開心果頑皮的回應:「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在大家的笑聲中,好似為老師剛才說的這番話劃下句點。

 

「這個『想』,它是可以掌控的。如果我們把我們的想法掌握好的話,不要讓負面的思想變成行為,就不會在意識裡面留下破壞神的記錄,不會在『識』裡面留下負面的因子,所以說『想』是調神的下手處。」老師也笑著在這裡做了結論。忽然他想起昨天的一件事,可以讓我們參考,他說:

 

有一位同修已經很久沒有來了,昨天來跟我聊天,他跟我說其實他的工作是不需要應酬的,之所以有那麼多應酬,其實是應酬自己,只是假藉工作之名。然後他跟我說:「雖然明知道如此,可是有困難……」

 

「什麼樣的困難呢?」我問。

 

「老師!我就遇到這樣的情形,我已經下定決心不應酬,可是以前的一些好朋友都會打電話來找我,說他們現在在哪裡,要我過去。

 

我說我不去了。他們就跟我說:『你最好的朋友某某人在這裡,他已經喝酒過量了,你是不是應該來帶他回去?』

 

像我遇到這種情形,我就覺得我如果不去的話,好像有一點點對不起對方,好像有一點點沒有道義!」

 

他講到這裡,我就跟他說:「你停一停,我打個岔。」然後我通知教室服務人員,他們就在我們後面的泡茶間,我跟他們說:「我現在要來棒喝某某同修,你們過來聽一聽。」因為大家很熟,認識已經有九年了,我知道這位同修不會在意,說是棒喝,其實也算棒喝,但是語氣不算,內容算是棒喝。

 

我就說:「你的朋友找你去喝酒,你沒有去就覺得不仁不義、沒有道義、對不起對方。我們服務人員每一個月都請你來上課,你怎麼不會想說沒有來上課,對他們也有一點點不仁不義,會對不起他們呢?」我就這樣跟他做比喻,他聽懂了!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他懂了。

 

他跟我說:「我的心放錯位置了,對不對?」

 

我說:「這是你自己講的,不是我講的,應該是吧!你的想法應該改一改。」
因為他這幾年下來,他的「色」跟「受」,已經讓他形成了對吃喝玩樂的事情比較有興趣,他大概也比較喜歡喝酒,但是他跟我說他的酒量不好。我問:

 

「你酒量不好怎麼喝酒?」他也很幽默,他說:

 

「有很多不會游泳的人也去游泳。」我覺得他講得有道理,很多不會游泳的人也去游泳。

 

我感覺他長年下來,在喝酒的領域,經常的有「色」跟「受」的接觸,他也「想」,也「行」了,然後變成「識」。他在識神裡面,已經像存款一樣,存了很多能夠跟喝酒這一件事情起相應的念頭,神已經住位在這個裡面了,所以朋友的一通電話,馬上就像電腦一樣,按鍵一按下去,整個的資料立刻被呼叫出來,它就會產生訊息:「我沒有去是對不起對方!」、「我沒有去是不仁不義,這樣子是沒有道義的行為!」結論就是:「說什麼就是要去!」──這就是神啊!

 

如果這一位同修能夠照我們剛才所講的,利用五蘊中的「想」來調神,不要存款負面的意識,行之久久,我有這個自信,他有一天一定會來跟我說:「老師,我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忽然之間我都不喝酒了。」

 

講完昨天才發生的這件事,老師跟我們說:「關於『神』,各位可以記住這個案例。今天跟大家談到了五蘊,在生活當中,我們可以從『想法』控制,不要讓負面的思想變成『行』,而儲存到『識』,沒有累積負面意識,將來就沒有破壞神。」

 

 

各位學員,聽了老師這一番話,您覺得如何呢?讓我們建立起「人人都有守護神」的觀,一起來營造光明的守護神,好嗎?除了依賴科學,享受科學帶來的便利,也相信神學,讓我們擁有豐富的心靈!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06輯助教篇

 

 


 

 

從緣看人生

 

各位學員大家好: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緣」。我們經常聽到「法緣」這兩個字,但是很少人會去探究它的真實義。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老師跟我們說:「我們現在有一個新的法緣即將開啟。」同修聽完經過自己思維的轉化之後,大家的認知就變成:「老師這一次不知道要傳什麼法?」很少人會直覺反應到:「這次不曉得是什麼樣的『緣』呢?」

 

你看!經過六根吸收進來,再轉到我們的意識裡面,法緣這兩個字竟然只剩下「法」,而沒有「緣」了。每次老師總不忘提醒我們:

 

「法緣的重點在於緣,法只是『隨緣而傳』。原古之道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原古之道 師法自然 感召有緣 傳承天地』,法只是工具,要先有緣,才能夠傳承天地。所以我們修行要掌握住緣,當緣還在的時候一定要精進修行,否則等到因緣不具了,就算想修行也找不到因緣了。」

 

不但修法要看緣,包括生活也是要看緣哦!接著就來進入今天的主題──從緣看人生。

 

記得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引導我們來看世尊的修行,他問我們:「當初世尊覺得人間有那麼多的苦,因此才會以太子之尊投入修行,以尋找離苦得樂的良藥,最後他找到人類的佛性。各位知道這時候世尊所看到的世界,跟以前有什麼不同嗎?」我們一片安靜,沒有人回答。他看大家靜默不語,微微一笑,繼續引導我們思考:

 

「一般人看這個世間,看到的就是世間的生滅、世間的得失、世間的成敗、世間的榮辱和世間的盛衰。釋迦牟尼佛找到佛性了,他告訴他的弟子們:『一切諸法因緣生,一切諸法因緣滅。』世間一切宇宙萬法,都是因緣俱足則生、因緣渙散則滅。所以我們修行的入手處,要懂得因緣,要在因緣中去生活。」接著為我們解釋:

 

「例如人一出生是因,將來必定會死是果,中間短短的幾十年就是『緣』,如果從因緣來看這個世間,就會看到緣起緣滅而不是生生滅滅。各位想想看,以『緣起緣滅』的思想來生活,我們在世間會是怎樣一種狀態呢?」哦!我們只是在聽世尊的開悟,卻沒有想到自己也應該這樣生活?一時都愣住了!我們的表情一定很好笑,他忍不住笑了:

 

「如果了解因緣,你就會發現人世間這些得失、成敗、榮辱、盛衰的現象,都只是我們一生的『過程』而已,哪一個人一生當中沒有成功過?哪一個人一生當中沒有失敗過?成功是緣,失敗也是緣哦!如果能夠以『緣起緣滅』的思想,來替代『得失成敗』的思想,這樣的一個人就會處在『福慧圓滿』(既有智慧又有福報)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其實就是生命的本來狀態。」「善問童子」終於打破沉默了,她舉手發問:

 

「雖然您告訴我們世間的現象都是緣,可是我仍然感覺生活中使不上力。」「開心果」也接著附和:

 

「緣是不是有分善緣還是惡緣呢?我覺得自己當初嫁給我先生,就像上了『賊船』哦!」她的話引來一陣哄堂大笑,因為她先生就是我們同修啊!老師幽默的回道:

 

「妳要不要聽聽師兄的想法呢?師兄可能說:『我這條船遇上海盜啊!』」在一片笑聲中,他說:

 

「人生就只是一個緣罷了!沒有什麼善緣、惡緣。如果能夠了解緣,妳就自在了,不要自己再去加入善惡、高低、是非、對錯,因為人生就是一個『緣』而已!這時沒有海盜也沒有船,就只是一個緣。

 

其實它沒有那麼難,只要心轉,一切就轉了!而要轉心,最快的方法就是認識緣,只要洞悉這個緣,就能洞悉所有的人生哦!」他很有耐心的說:

 

「一輩子那麼長,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曉得什麼事情、什麼時候、要發生在什麼人身上?人就會恐懼呀!所以要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讓人不再恐懼、不再空虛,讓我們在這諸行無常的世界裡不會有疑惑。」善問童子回應:

 

「哦!原來自己以前都只在『結果』上下功夫,所以只看到果上的得失,而不知從緣下手。」開心果也若有所悟似的:

 

「我常常心中有所求,而且都在求一個好的結果或有利的獲得。」老師微笑的看著她,好像示意她繼續說下去:

 

「是不是我們在求一件事情,也應該『從緣下手』呢?」開心果問道。

 

各位學員,您說呢?我們函授教材第六輯不是才「求大神」嗎?不知道您是怎麼求的呢?

 

來回顧一下!求大神的第三階段是「將自己的願望向虛空中的『天地守護大神』祈禱」,而「願望內容最好先寫成易記易念的簡短文字以增效果,例如:求大神 讓我的身心快速恢復本來健康快樂的狀態。求大神 讓我的小孩考上適合他就讀的學校。」這是不是「從緣下手」呢?一起來想想看,我們的祝禱詞是這麼說的:

 

「『願所有的生命體 生命和諧 共存共榮 天災人禍 無有傷害』──當我們與所有的生命體都能夠『生命和諧 共存共榮 天災人禍 無有傷害』的話,就可以過著福慧圓滿的人生,此外人生最重要的健康問題,也可以因為身體內所有的生命體也是『生命和諧 共存共榮 天災人禍 無有傷害』而得以確保。」

 

所以每當同修的家屬病危的時候,同修來請問老師該怎麼為家人祈福呢?他都告訴我們:「如果他跟世間的緣分還在的話,希望他快速的恢復身心健康的狀態,圓滿世間的緣;如果他跟世間的緣已經圓滿了、責任已經完了了,希望他能夠得到大神的守護,安詳的走,不要再受到病痛之苦,回到心靈的故鄉。」他跟我們說:

 

「這樣的祈福,我們就是為對方求善緣、光明的緣,而不是強迫大神導致一個我們喜歡的果。」

 

各位學員有沒有發現從果下手跟從緣下手兩者的差別在哪裡呢?再舉個例子,譬如小孩要聯考了,大部分的人都直接求「果」,求:「讓我的小孩能夠考上第一志願。」而不考慮第一志願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記得以前看到一則報導,一個小孩考上第一志願,父母都大肆慶祝,可是第一學期還沒結束,這個小孩卻因為不適應而自殺了。

 

從緣下手應該怎麼求呢?「希望我的孩子在這次考試當中,能夠考出優異的成績,能夠考上適合他的學校,能選上適合他就讀的科系。」你看哦!我們只為小孩求一個光明的緣(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並沒有指定要什麼「結果」。

 

又譬如孩子出遠門,在外地求學或作生意,一般人會求讓他大吉大利、大發展。可是有沒有想過發展以後呢?賺到錢了,卻可能失去了心性,不是嗎?所以我們該怎麼求呢?我們要求就求他平安啊!求他能常遇貴人,求他惡友遠離、善友親近……這些就是給他一個向上的、光明的「緣」。可見包括我們生活的態度、思想的模式,都有必要從「緣」重新再來調整一下,這樣人生才會自在。

 

好!繼續來看老師怎麼回答開心果的問題呢?

 

「各位平時就要建立一個正見──從緣下手,這樣才不會只在乎結果,自然得失心就會減少了,等得失心漸漸降低之後,菩提心就會住位了。

 

其實人的智慧會被遮蔽,是因為我們的得失心太重,很多的事情,其實左邊也可以,右邊也可以啊!」他舉了一個實際的案例:

 

「以前有位同修,他要買的車是墨綠色的,然而交車時拿到的卻是黑色的,他就一直不能釋懷。後來我了解應該是廠商弄錯了,那輛車真的是黑色,因為墨綠色在陽光下會有一點點綠,但他那部車怎麼照都是黑的。

 

我就跟他講:『那也沒關係啊!』

 

他說:『可是駕照上寫的是墨綠色啊!』

 

『你都看不出來了,檢驗機關也無所謂啦!但是如果廠商願意換,你就跟他換嘛!』我說。

 

起初廠商跟他說:『這就是墨綠色。』……廠商剛開始不太願意認錯,後來承認了,也願意換。可是換的話,還要等!同修就不舒服了。

 

我說:『你可以有兩個選擇,你就這樣接受,或者等。』

 

他說:『可是我就是要墨綠色的啊!』

 

我心裡想:『等一下也無妨嘛!更何況對方又是自己的好朋友,跟自己的朋友買車子,何必給人難過呢?』

 

他一直說:『當初就是因為墨綠色才買的。』

 

最後我跟他講:『你實在太執著了!其實真的遠遠地看,是看不出來的!』各位有開車吧?請問大家,車子顏色差一點點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還有一次,有位師姐請另一位師姐幫她修改裙子,兩人就在那邊討論:『這裡寬了一點……』我在旁邊看了很久,怎麼看就是看不出哪裡寬了一點?其實那真是肉眼無法辨別的喔!可是她就很在意,非得請師姐再修改不可?我就覺得很奇怪,真的有差那麼多嗎?

 

這就是我們平時的思維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如果不去超越它的話,就永遠都是凡夫,永遠在牽掛中度過一生,但是想要超越也沒那麼難,我們只要認識『緣』。

 

譬如為什麼我們要墨綠色的車,廠商會把黑色的給我們?他也沒有占到便宜呀!或許有另一個人訂黑色的,結果卻拿到墨綠色的,是不是?即使廠商為了占便宜,我們給他占了便宜又會怎麼樣呢?之所以想不開,這就是慣性思維,我們應該從『緣』來看一生當中遇到的人、事、物。」然後老師說了一句話:

 

「一個人能夠站在緣的角度去看人生,本身就是一種很精緻的智慧。

 

如果能夠洞悉緣的重要性,並且把它融入生活中的話,我們的修行就算完成了。修行完成代表什麼呢?」他在這裡停了一下,看看我們,才說出答案:

 

「代表我們的生活跟修行已經一體了,這時就會了解為什麼自古以來所有大智慧者都告誡後人『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

 

「為什麼修行這麼多年,我的生活還是生活,修行還是修行,而且生活有生活的煩惱,修行有修行的壓力呢?」平時精進而沉默寡言的一位師兄恭敬的請問老師。

 

他溫和的說:「這就是修行和生活還沒有一致,還要再努力。」然後想了一想,露出燦爛的笑容:

 

「大家都想精進、也都想努力,但是要找對下手處啊!如何找到正確的下手處呢?很簡單!有『正見』就會找到正確的下手處。你們想不想聽聽世尊的故事呢?」我們當然想囉!各位學員您想不想聽呢?

 

在第八輯的函授教材〈附錄一〉中,老師提到我們上課至今已經七個月,該要進入「生活的修行」了,於是摘錄了當年引導《原古心靈月刊》學員進入生活的修行之內容──「起飛是為了降落,修行是為了生活」,就像當年世尊在因緣成熟時,他告訴他的弟子們:「雖然我過去講了這麼多佛的聖號及願力,其實『佛即是心』,接下來你們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心即是佛』。」

 

同樣的,今天老師告訴我們「修行就是生活」,未來我們要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就是修行」,讓修行和生活一致。講到這裡,相信許多人一定已經發現了:

 

「哦!下手處在『緣』!」答對了!還記得老師前面提過的一句話嗎?「一個人能夠站在緣的角度去看人生,本身就是一種很精緻的智慧。」讓我們一起來聽這個世尊如何解脫的故事吧!

 

「很多人喜歡研究釋迦牟尼佛開悟證道以後的境界,很少人會去重視他是怎麼開悟、解脫的,對於一位聖人的生平、事蹟,我們都喜歡他孔雀開屏之後的耀眼、華麗,不喜歡他鴨子划水時期的艱辛與磨練,其實沒有前面這段鴨子划水的歷程,何來後面的孔雀開屏呢?」聽他這麼一說,好像發覺了一件很淺但從沒想過的事,我心想:「哎呀!竟然把這麼重要的事情給忽略了,無怪乎在修行的路上,一直找不到下手處而起起伏伏。嗯!接下來要講的內容一定很精采!」

 

「悉達多行者之所以成為世尊,是因為他從一個凡夫、一國的太子,名字叫悉達多,解脫出來了!解脫之後才叫開悟,他開悟後繼續修行,修行的智慧為他所用,最後成為偉大的世尊,我們應該不惜任何代價去了解他是怎麼解脫的呀!但是我們卻忽略了。

 

為什麼呢?因為思想錯誤,我們對聖人僅止於尊敬、崇拜,內心裡或許從來沒有想過我也可以跟他一樣,我也一樣可以成為開悟解脫的人。世尊都說了:『人人皆具佛性,個個都可成佛』,我們為什麼不敢想我也可以跟他一樣解脫開悟呢?」他含著笑容,說道:

 

「我今天要在這裡慎重的告訴大家,心靈是人類最尊貴的寶藏,而且天下所有的人都可以發現靈性的存在,但是必須先解脫,解脫之後我們的悟性才能夠釋放出來。」接著他說:

 

「各位用一分鐘的時間,閉起眼睛想一想:『我要解脫什麼?』誰束縛了你呢?」一分鐘到了!
「答案是『自己』。」哦!我們都沒想到,竟然是自己束縳了自己!他繼續為我們說明:

 

「何以見得呢?很簡單的道理,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人歡喜、有人苦惱,這不就證明了人之所以會苦惱,束縛我們的絕對不是外界的人事物,而是自己的內心、自己的想法。

 

用最淺顯的例子來說好了,生兒育女這件事,有人生了女兒之後苦惱,有人生了女兒之後歡喜。苦惱的人,你問他為什麼苦惱呢?他說:『我想生兒子,卻生個女兒。』歡喜的人,你問他為什麼歡喜?他說:『我一直想要個女兒。』所以誰束縛了你呢?誰苦惱了你?是不是你自己的內心、自己的想法?外界人事物的進行其實是中性的。」

 

各位學員,您說是不是如此呢?我們心中想要的,沒有得到就苦惱、得到了就歡喜,歡喜跟苦惱不是決定在外面的境界,是決定在我們的心有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是誰束縛了您呢?

 

老師講到這裡,做了一個小結論:

 

「我們『想要』的那個思想,就是人類苦惱、束縛的源頭。一個中性的人事物的進行,結果會變成歡喜還是苦惱,主要的源頭決定在一個人內在的思維。」

 

好了!現在我們一起來聽老師說這個世尊的故事吧!

 

「當年身為王儲的悉達多太子,因有感於世間有種種『苦』的存在,在二十九歲那一年,他毅然決然的走出皇宮,開始尋求離苦得樂之道,由『太子悉達多』變成『行者悉達多』。

 

經過了六年坎坷曲折的摸索,有如瞎子摸象一般,在錯誤中學習,從挫折中成長,終於在三十五歲那一年的某個夜晚,他夜睹明星而悟道,也洞悉了佛性的存在,這個時候他由行者悉達多就成為『覺者悉達多』(註:佛者覺也)。

 

覺者悉達多開悟證道之後,他去履行他的諾言。因為他剛離開皇宮經過鄰國的時候,鄰國的國王很仰慕他,欽佩他貴為太子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竟然能夠捨棄這些享受而去修行,曾經要把自己國土的一半送給他,把軍隊的一半也交給他,讓他統領一個小國,都被悉達多行者拒絕了。國王看出悉達多行者將來必定是一位大成就者,就跟他約定:『將來證道之後,不要忘了回來度我。』

 

所以他履行諾言,來到國王這裡,國王自然希望開悟證道後的覺者悉達多能夠為他說法。於是他跟國王說:『束縛人類最深的是自己內心的苦惱,只要人還活著,就會為日常生活中的這些事情不斷的苦惱,不斷的牽掛。』

 

如果不修行、不解脫的話,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苦惱發生,這裡用苦惱做代表,其實它是壓力、牽掛、憂愁、憤怒、痛苦等如處地獄的狀態,世尊知道雖然貴為國王,也會有國王的苦惱,所以他就跟國王講他自己是怎麼解脫的。他說:『人類的苦惱來自於六根作用所產生的現象。』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說的現象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六塵。

 

我們仔細的想一下,『六根』、『六塵』對我們來說已經如數家珍,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因為我們都聽過了、我們都讀過了,甚至覺得這種東西太淺了,心中有了這樣的想法,所以很難從這裡開悟哦!

 

來!我們進入國王當時的情境裡來,想像自己是那一位國王,從來沒有聽人家講過六根這種東西,忽然一位心儀已久、仰慕已久的證道者來到我們面前,他一開口就跟我們講:

 

『人類只要活著就有苦惱,而這些苦惱的源頭來自於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以及意念這六樣東西跟外界的互動。這六根與六塵觸動內在的六識,我們的思想會被勾引出來、被牽引出來,構成了種種法界,這就是人類苦惱的源頭。』我們聽了會怎麼樣呢?

 

這段話當時國王聽了非常震撼,他當下開悟、當下解脫,因為這是一針見血的語言。」講到這裡,老師好像自問自答似的:

 

「世尊跟國王說六根與六塵觸動內在的六識,構成人間種種的現象,這些現象怎麼會讓人苦惱呢?因為這些現象最大的特色是『無常』,不是永恆的,我們沒有辦法擁有它,一直到永久。」我們也陷入沉思,只聽他繼續說道:

 

「例如我們愛我們的父母,但不能夠跟他們長久相處,他們總會比我們早一點離開,喜愛的人事物也是一樣不能永久的擁有,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愛別離苦』。而且這些人事物不但無常,最後還要歸於空,它是正常的現象,可是我們不懂。

 

這些現象讓我們為它著迷了,希望它永遠不要改變,但它偏偏會改變,我們希望可以一直擁有它,但偏偏要歸空,所以說是苦惱的源頭。」最後他說:

 

「然後世尊跟國王講了一句話:『這些事情是人世間很自然的事,也是很簡單的小事,可是我花了很多年修行才解脫出來、才洞悉了它。』你們知道悉達多行者是在哪裡開悟的?在哪裡解脫的呢?」他問我們。

 

各位學員,您也一起想想吧!

 

「不是在天上,不是在淨土,他就是在這個世間、在人生的每一個過程中,從這裡面解脫出來!他洞悉了束縛人類最深的是自己內心的苦惱,讓我們苦惱的不是外界的現象,是自己的心;他洞悉了六根、六塵的真相,它的真相就是無常、虛幻,最後都歸於空。」哦!原來世尊是從生活中解脫出來的!怕我們誤會,老師說:

 

「可是不要誤會,『空』並不是說我們要失去它,我們還是可以繼續愛我們的父母、愛我們的子女,繼續在喜愛的人事物上過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不能期待它不變化,不能期待它一直依照我們的意願發展下去,總會有些人事物無法如我們所期待的。」他繼續為我們說明:

 

「解脫的意思是我們的心不再追逐這些現象,不再要求外界這些現象照著我的希望去進行。因為人的思想跟真相顛倒:

 

希望世間美好的人事物可以一直擁有,可是真實的相貌是無常,它會歸空,有一天會消失;如果我們沒有解脫,無常來了就會痛苦,解脫了才能正確的處理它。

 

我們跟父母、子女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心裡面知道有一天他們會離開我們,擁有很多財富的時候,也知道這些財富的狀況是會變化的,富貴可能變成貧賤,貧賤也可能變成富貴,這時就不會執著於財富、不會執著於親情更不會執著於虛幻的面子。

 

解脫開來,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會更珍惜這些人事物但不會被它牽引,當它起了變化,就不會有煩惱。」他帶著微笑,輕輕的說:

 

「世尊跟國王說世間的現象是這個樣子,然後他跟國王講了一句話:『世間一切萬法,因緣生,因緣滅。』沒有任何人可以主導世間的這些現象,這些現象是因緣俱足則生,因緣渙散則滅。

 

父母、子女跟我們的緣俱足了,他就一直是我們的父母、子女,當他們跟我們的緣渙散了,它就會結束。所以他告訴國王,希望從此他能夠生活在『因緣』當中,不要一直生活在自己想要掌控的境界裡。就算貴為國王,也不能夠掌控自己的壽命,它也是因緣生、因緣滅呀!最後他為國王舉了一個例子:

 

『我剛才為您解說的這些種種現象,它就像二顆石頭,當因緣俱足而互相撞擊的時候,石頭會撞出火花,火花如果掉到乾燥的草堆上面,它可能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起一片大火;這個火花也可能掉到水裡,一下子就滅了。』石頭碰撞產生火花,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人生一輩子的過程,就是人跟人的一種碰撞、人跟人的結緣;世間的一切也是一種碰撞,一個男生跟一個女生結了緣碰撞了,就跳出一個火花,多了一個子女,我們的子女就像火花一樣。

 

『國王的星星之火跳到了草堆裡面,王位是這樣碰撞出來,您成為國王。現在您的火還在燃燒,還是國王,哪一天這把火燒完,國王就滅了。』所以他最後跟國王說:

 

『請您注意火花,不是注意石頭。石頭不是火花,火花也不是石頭。』這是什麼意思呢?

 

原古之道說:人類的思想是一種活動,身體也是一種活動,這個思想與身體的活動都是大自然的延伸,這兩種活動加起來我們稱它叫做『生命』;生命體跟外界人事物的互動,我們稱它叫做『生活』。

 

生活其實是一種現象而已,它是一種碰撞,人事物的互動應『緣』而碰撞、應『緣』而離開,所以人生的過程不過是像石頭撞擊跳出來的火花一樣,因緣與因緣的結合就是一種撞擊,它產生的現象就是火花。

 

可是一般人錯把石頭當火花,或者錯把火花當石頭,所以世尊說火花不是石頭,石頭不是火花。他還說:『水也是如此!當水在河裡流過,遇到凹凸不平的地方產生碰撞之後,俱足了碰撞的因緣就會濺起水花,水花只是一種現象而已,很快就會消失。』

 

我們人要認得清楚水花與火花都只是一種現象,它的『本來』在哪裡?本來就是水,本來就是石頭。我們要認識我們的『本』,我們是因為有了這個『生命』才有了生活,生活的互動就跳出了各種火花,火花是短暫、無常的,是虛幻、歸空的。」老師一口氣講到這裡,做了一個總結:

 

「每個生命體都只是跳出來的火花,這一點能看透就能解脫,就能不為世間的一切苦惱,就像禪宗所說的:『榮的讓它榮,枯的讓它枯。』」我們聽得目不轉睛,好像想通了什麼,又好像若有似無。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緣』,因緣際會,如果有了榮耀不用刻意拒絕,如果我們很努力的工作,也很精進的修行,可是它無法榮耀,偏偏是枯萎的,我們人生這一段時期是蕭條的,可是我們已經盡力了,那就枯的讓它枯,不要為這些蕭條而苦惱,也不必為曾經擁有的那些榮耀而驕傲,因為榮耀、蕭條最後都將歸空,『盡其在我』就可以了!」老師接著引用達摩祖師所說的話,跟我們說:

 

「達摩祖師在〈四行觀〉裡面說:『逢苦不憂』、『喜風不動』,就是告訴我們如果遇到善報喜樂之事,要告訴自己這非我一人、一世的榮耀,我今天享受的福報是累世的『因緣』所成,所以喜風不動;我今生今世或許沒做什麼壞事,可是因緣俱足了苦的緣,就會有苦的果,所以逢苦不憂。

 

『這世間一切宇宙萬法,都是因緣俱足則生、因緣渙散則滅,我們要在因緣中去生活,要洞悉因緣的真相。』世尊是這樣勸化國王的,國王後來如何了呢?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世尊跟國王講了這一段話,也算報答了國王的知遇之恩。各位聽到這裡,有沒有感覺一些些解脫的味道呢?」他露出燦爛的笑容問道。

 

「記得您有一次跟我們說:『獲得三萬塊跟失去三萬塊是一樣的。』我當時聽了嚇一跳,怎麼會一樣呢?現在聽完您說的這個故事,才知道為什麼您那麼說。」平時總把老師的話放在心裡,用在生活中的一位師姐第一個發言。老師面帶笑容,要她說說看:

 

「因為我們來到世間的時候,沒有帶三萬塊來,離開世間的時候也不會帶三萬塊走,這一切本來就是無常、本來就非真實、本來就是空的。」老師很高興的點點頭。說他生活有生活的煩惱,修行有修行的壓力的那位師兄這時也說:

 

「從今天起,我就奉行老師常跟我們說的九字真言:『盡全力,致完美,空得失』就是了!當該做的都做了,表示因緣俱足,俱足苦就苦,俱足樂就樂──苦樂隨緣,不要想太多。」看大家好像有解脫的味道,他淺淺一笑,說:

 

「來!我們乘勝追擊,不是我追擊各位,我是帶著大家追擊自己!接下來講的,我不會講得很詳細,各位要自己去參哦!」

 

「首先你問自己:『我怎麼來的?』

 

好!『因緣俱足則來。』我再問各位:

 

『連生命都如此了,那生命以外的財富、名望、地位呢?』請各位再繼續想:

 

『我們不會因為解脫而失去所擁有的,也不會因為故意不解脫,而一直擁有我們所擁有的,既然如此,我們該怎麼做呢?

 

該不該解脫呢?解脫了!你才能夠更有智慧的去擁有現在所擁有的,不管未來怎麼變化也不會跟著起伏,這樣人生不就自在了嗎?」看著若有所悟的我們,他說:

 

「少數人可能會說:『老師,您講的都沒有錯,可是我現在缺錢,我要快點賺錢,您說這些都於事無補啦!』有沒有人這麼想呢?」大家都笑了,沒有人敢點頭。

 

「如果有人這麼想的話,這是邪見哦!」他用輕鬆的口吻說。在輕鬆的氣氛中,他說:

 

「大家都想賺錢啊!可是結果如何呢?我們的邪見一直以為,我想賺錢就可以賺到了。各位不妨想想看,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把錢拿給別人呢?」他引導我們去思考:

 

「一般來說,一個人只有當得到利益的時候,才願意為他的利益付出代價,是不是呢?就像你為什麼肯花那麼多錢給旅行社,因為它對我們有利益,它帶我們去旅遊。好!如果我們站到老闆那一邊,各位想:老闆會給什麼樣的人調薪呢?

 

有一種人,老闆到了年底會把他找來,說:『某某某,這一年來辛苦了!這是一點小意思,希望明年再努力!』然後交給他一個信封,打開來是一張即期支票五十萬!什麼樣的人會讓老闆做這種事呢?一定是他的存在對公司有極大的利益,老闆才會這麼做,對不對?我們要做到全世界最吝嗇的老闆也會這樣子對待我們,才是好的職員,也才是好的行者。」

 

那是不是我們應該從想要『獲得』的觀念,改為『付出』,從『利己』改為『利他』呢?只要讓我們的存在成為別人的利益,錢一定跟著你。

 

由此可見人需要修行,用修行後的『正見』來生活,才會有幸福快樂的人生。好!今天把賺錢的正見也講開來了,希望大家好好的解脫,我們就在這裡畫下完美的句點吧!」
各位學員,從今天起我們是不是該從緣看人生呢?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09輯助教篇

 

 


 

 

感恩因為有你

 

各位學員大家好:

 

老師曾告訴我們:「修行的目標,就是要修到『有一天找不到一個不值得我們感恩的人』。」

 

還記得有一年歲末,同修年終聯誼的活動中,我們以一則短文為主題來互相感恩,這篇短文內容如下:

 

〈感恩因為有你〉

 

歲末,正是回顧感恩的季節。
一年來,外面雖然風風雨雨,我們卻都平安如意,
因為有您,我們有集體因緣的守護。
我們心存感恩,感恩每一位同修,
因為有您,形成集體的因緣;少了一個您,就缺少集體因緣。
我們在今夜點燈,為彼此祈福,也為所有與我們結緣的人祈福。
點燃第一盞心燈,感恩這一年來,
曾經指導我們的人,讓我們智慧增長;
點燃第二盞心燈,感恩這一年來,
曾經幫助我們的人,讓我們諸事如意;
點燃第三盞心燈,感恩這一年來,
曾經傷害我們的人,讓我們淬勵出生活的智慧;
點燃第四盞心燈,感恩這一年來,
曾經被我們無心傷害的人,讓我們得到他默默的包容與原諒;
點燃第五盞心燈,感恩每一位同修,
同修是我們至親眷屬外的心靈眷屬,一起促成今天的集體法緣;
最後,點燃第六盞心燈,感恩老師這一年來慈悲教化,
讓我們冥頑的心性,得到調和與造化。
窗外,冷風陣陣吹來,
我心卻仍溫暖,感恩因為有您。

 

唸著這篇短文的同時,有些同修一邊流下了感恩的淚水。之後,老師對我們說:「我認為你們進步了,能夠在年終聯誼活動中,以這樣的主題來感恩。

 

為什麼說大家進步了呢?因為人的思維如果經常停留在六根的世界裡,那麼一般在訂定活動的主題時,總是會挑到最接近凡夫境界的狀態來相應,但是這次的年終聯誼活動,同修們竟然會挑離凡夫境界較遠的主題來相應,因此我說大家進步了。

 

其實我們所傳的一切法,主要就是要讓各位的『神』能夠清明而已,因為神清明之後,就能夠覺昨非而今是。我可以告訴各位那個滋味,那個時候再回頭看過去的人生,會覺得以前自己可以稱得上世界第一笨的人。

 

你會想:『要找比我笨的也不多了!過去我怎麼會為這些事情來煩惱呢?我怎麼會為這些事情去傷害別人呢?而且以前還不知道自己在傷害別人呢!』真的!你會發現世上再也找不到比自己更笨的人了。所以一般來說,心開悟解的人第一個動作會做什麼?各位知道嗎?幾乎沒有例外,就是懺悔!

 

懺悔什麼呢?『我過去實在做了太多不應該做的事情!』而且他會發現:『我竟然還有那麼多堂堂正正的理由,來支持我去做那一些不應該做的事。』然後自己會覺得就算做了一萬次的懺悔,也沒有辦法彌補前過,因為有很多事情是不能重來的,這個時候,在懺悔之餘自然就會感恩。

 

感恩什麼呢?感恩天下所有的人。為什麼呢?沒有為什麼,你自然會這樣子去做,不需要發心也不是為了彌補前過,就是自然會發現『天下沒有一個不值得我感恩的人』。關於這個部分,我不能道破,不能揭曉答案,要留一個空間給大家參。」

 

各位學員,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多年前老師跟我們談過的一個心靈的體驗──「愛的體驗」,在談這個心靈體驗之前,他先講了一個故事,那是他有一次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一個真實故事。

 

有一位外國的教授,他忽然自己一個人跑到人煙罕至的山上修行,電視記者去訪問他,很好奇的問:

 

「您原來在大學當教授,怎麼會一個人跑來這裡修行呢?」他跟記者講了這段話:

 

我的母親在過世前的半年中,有三次的靈性經驗,當時她罹患癌症,這個病讓她的身體經常疼痛。她是信仰耶穌的,她跟我說:

 

「在病痛中,耶穌來看過我,並且告訴我:『現在這個痛苦是妳應該要經歷的,這個吃苦的過程就是在淨化妳的靈魂。』、『如果妳真的沒有辦法忍受痛苦的時候,我會來幫妳的忙,不過妳自己要勇敢的面對妳的痛苦。』」

 

講述這個故事之後,記得當時老師跟我們說了這番話:

 

「我們會感覺到苦,它本身是一件光明的事情,因為吃苦的時候就是在淨化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靈魂從黑暗轉化成光明的靈性;用佛教用語來說,就是當我們勇敢去吃苦的時候,業就會消。所以古人有句話說:『吃苦就是吃補。』」接著說起清晨的這個心靈體驗:

 

「今天清晨,在我快要醒來的時候,有一個很特殊的體驗,我在一片光明的境界中慢慢地醒來,當時內心很清楚的知道:『啊!這就是愛!』同時隨手把二句偈語寫了下來。

 

其實我們平常口中說『愛』,有時候我們的心是沒有愛的,我們口中講的跟做的不一樣。今天清晨所出現的光明,它有一個很大的意義。最近我們有一個很特殊的法緣,大約在一個星期以前我的身體就開始發生了變化,聲音沙啞,喉嚨會痛,而且不管怎麼靜坐、怎麼練都沒有辦法調和這個現象,直到今天早上出現這個光明的境界,它讓我已經難過了一個星期的現象,一夜之間完全好了!

 

今天清晨的這個體驗,讓我感覺是耶穌再來講另外一句話(當然您也可以認為是神佛的啟示),就是:

 

『我們如果能夠愛,這個愛就是一種光明,這種光明是可以消業的,可以淨化黑暗的靈魂成為光明的靈性。』──這是我今天早上的一段體驗。」

 

各位學員,這段內容不是要讓我們「聽懂」的,我們可以認為這是耶穌或佛、菩薩或者眾神用它的心對我們進行一種教化,所以希望各位要放下這個聽得懂或聽不懂的感覺,今天所說的這個心靈的體驗,就像過去老師總是在開堂課時講述「三個心靈的體驗」,以引導應緣而來的有緣人能進入「場」,接受天地的教化一樣,我們不妨先回頭翻開函授教材第七輯第8頁,再次體會「場」的微妙,然後再繼續聽下去:

 

「今天早上醒過來的時候,我很快的把這個感覺寫下來,不過我跟各位聲明,今天不是做夢,而是在一片光明的境界中慢慢地醒過來。

 

怎麼說是慢慢地醒過來呢?因為當時我似睡非睡,正在享受著光明,我的周圍都是一片光明,很平靜,而且這個光明不會讓人有刺眼的感覺,很安詳、很平順、很和氣、很溫暖的那種感覺,時間還滿長的,我沒有看時間。在當時我了解了什麼叫做『愛』,我就把這兩句偈語寫了下來──

 

相信人我無別,愛就自然展現;

 

發現世間之美,希望就在眼前

 

我們先來看第一句,關於這句偈,我有一段註解:

 

『相信人我無別,愛就自然展現──

一個人如果
看到自己的好時,能夠相信別人也可能跟自己一樣好;
看到別人的壞時,能夠想到自己也可能跟他一樣壞;
那愛就能像鮮花飄香一樣自然的展現。』」

 

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祥和的氣氛,我們靜靜地仔細聽:

 

「當一個人能夠相信『人我無別』,『愛』就會像種菜時,種子自然會發芽一樣,漸漸的茁壯長大。

 

什麼是人我無別呢?人常常會看到自己的好、看到自己的長處,很容易看到別人的壞、看到別人做得不好的地方;當看到自己的好時,要想到我好別人也跟我一樣好,當看到別人的壞、別人的缺點,要想到我也可能做過同樣的事情,我犯的錯、我的短處人家也都在包容我。

 

如果一個人能夠相信這兩句話:『看到自己的好時,能夠相信別人也可能跟自己一樣好;看到別人的壞時,能夠想到自己也可能跟他一樣壞。』那『愛』就會像花的香味一樣,自自然然地飄香出來。

 

『愛』就像花的香味,它會自然的飄香,只不過我們平時所講的愛都是口頭上的愛,今天早上的這個體驗,好像是神佛所化的境界,但又不是做夢,而是清清楚楚的,所以我趕快起來把它寫下來。」他面帶笑容細心的說著,我們彷彿如沐春風一般。

 

「當我們達到這種『人我沒有分別』的心,內心的愛自然展現之後,接著就會:

 

『發現世間之美,希望就在眼前。』第二句偈這裡,我也有一段註解:

 

發現世間之美,希望就在眼前──

一個人如果
心中有愛,就能夠在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當中,發現到這世間一切人、事、物之美,
當下就會發現一切的希望就在眼前。』

 

如果心中有愛,在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當中,就會發現到這個世間比我們以前看到的更光明、更美、更清淨。

 

世間只有一個,人人看法不同,這是世間正常的現象,當一個人心中有愛,不必特別做什麼事,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原來這個世間它是這麼的光明、這麼的清淨、這麼的美好。』所以佛經裡面也提到:『一個人的心如果開悟,當下就是淨土。』我記得三百多年前,日本有一位白隱禪師,他說當我們的心開了,光明的本性展現出來的時候,『當下即淨土,此身即是佛』,當下這樣的心就是佛,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是淨土。

 

所以第二句偈就是說,一個人心中有愛,就會發現這個世間很光明、很美好、很清淨,也會發現人生不但是光明的,而且還充滿了希望,過去一些不平的事、不可原諒的人都化為烏有了!這個時候他的心開了,就能夠發現世間之美,希望就在眼前。」接著他進一步為我們說明:

 

「『世間』說起來很複雜,但是我們認真來想,世間最主要的就是由人、事、物這三樣所構成的,我去峨嵋山的時候,我的師父(峨嵋山老和尚)對我開示:

 

『我們人就是由兩種東西結合而成,一種是物質,一種是精神,物質的就是肉體,精神的就是我們的思想。』他說:

 

『思想其實是一種活動。』我們想事情的時候,大腦在活動;不僅如此,身體也是一種活動,心臟會跳、血液會循環、吃東西時胃要消化,這些都是一種活動。老和尚又說:

 

『思想的活動跟身體的活動合起來,就叫做生命。』我們認真來想,是不是很有道理呢?人就是這樣子而已啊!一個肉體、一個精神體,這兩個都是一種活動。他又說:

 

『這種活動跟天地的活動是一樣的。』這一段比較深奧,聽不懂沒有關係,聽過就好。接著他又講:

 

『有生命的人與一切人、事、物的互動,叫做生活。』

 

我們跟這些人事物的互動中,如果可以看到它們好的一面,就是我們心中有愛;如果能夠發現這個世上很多美好的人事物,人生就會充滿希望。所以一個人能夠在世間發現人、事、物之美,是不是一種福報呢!」講到這裡,他露出招牌式的燦爛笑容,我們也報以會心一笑,我們知道他要作總結了:

 

「相信人我無別,愛就自然展現;
發現世間之美,希望就在眼前。」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當吃苦的時候就是在消業,就是在淨化我們的靈魂;而愛是一種光明,這種光明也可以消業,也可以淨化黑暗的靈魂成為光明的靈性。這時候開心果脫口而出:

 

「這就像敬酒與罰酒,如果可以選擇,我們當然要喝敬酒啊!」大家都頗有同感,紛紛的說:

 

「是啊!雖說『吃苦就是吃補』,但是狀況來臨之前,我們先讓自己具備愛的能力,用愛來淨化靈魂成為光明的靈性,不要等到用痛苦來淨化我們的靈魂,不是比較好嗎?」他給了我們一個肯定的神情,笑問:

 

「如何具備愛的能力呢?」他這輕輕一問,我們忽然回答不出來。又是那熟悉的一絲淺笑:

 

「愛可以從『感恩』做起呀!感恩就是光明,這種光明可以消我們的業,淨化我們的靈魂。各位可以下個決心:『從今天開始,每一天我都用感恩、用愛來過生活。』」他溫和的說:

 

「你在生活中跟人互動時,試試這句話,把它做出來:『看到自己的好時,能夠相信別人也可能跟自己一樣好;看到別人的壞時,能夠想到自己也可能跟他一樣壞。』當你這麼做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愛。

 

如此就是在消業,就是在淨化我們的靈魂;如果今天不用愛、不用感恩,可能三、五年後,就要用吃苦──身體的苦或是精神的苦來消業。就像剛才說的,耶穌跟教授的媽媽說:『妳現在要去吃苦,來淨化妳的靈魂。』

 

這個故事我講到一半,還沒講完。耶穌最後還跟她說了一段話,他跟教授的媽媽說:『當妳沒辦法忍受痛苦的時候,我會來幫忙,不過妳自己要勇敢的走過去;當靈魂淨化之後,妳才能夠到我的地方(這個「我」就是耶穌)。』

 

耶穌就是跟教授的媽媽說,她現在的『果』就是要承受這個癌,要忍受這個痛苦,忍受得過她的靈魂才能轉化成靈性,靈魂淨化之後才能到天堂、到耶穌的地方。我們以前說過:

 

心靈豐富的人,以感恩過生活;
心靈貧乏的人,以不平度一生。

 

一個人一下子埋怨東、一下子埋怨西,就是自己的心匱乏、空虛、不豐富了!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的『愛』、感恩的心不能發揮出來,就會產生各種煩惱,因為靈魂還沒有淨化就會有各種的煩惱。」

 

各位學員,這是多年前老師的一個心靈的體驗。

 

這個月適逢中秋節,距老師於一九八八年的中秋在峨嵋山巧遇老和尚,剛好是二十三個年頭,今年中秋節的前夕,他跟我們講了以下這番話:

 

「中秋節在原古之道裡面,它的特質是『感恩』。

 

我今天想從修行的角度跟各位談感恩的究竟義,請各位要跳脫平時的慣性思維。像我早期學佛的時候,一入門出家師父就告訴我要感國家恩、父母恩、眾生恩等,其實那是一個法,那是引導我們的心入門用的,一個人懂得去感恩周遭的人,最少就不會自私,但是這不是我今天要講的感恩。

 

真正的感恩不是一種情緒,它也不是一種激動也不是感動,也不是一種報答,也超越我們以前常說的『凡事感恩時思回饋』。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歷代的高僧大德,特別是禪宗的禪師,開悟的時候常常會大笑。我還記得早年和一起修行的道友們就常常學古代的禪師,動不動就仰天大笑,我們認為有所開悟就會大笑呀!而且心裡是這麼想的:『禪師開悟就是笑眾生怎麼這麼愚痴。』後來才知道,禪師開悟怎麼會笑眾生無明呢?怎麼會笑眾生可憐呢?不是的!

 

任何人的開悟其實大多數都有一定的反應,笑的大多都是笑自己的無明:『我怎麼如此的痴呀!這樣迷迷糊糊的過了幾十年呢?實在是有夠傻呀!過去的我做的實在是遭透了!』他不一定會哭,或許也不一定會跪下來懺悔,因為他已經有把握了,以後會不二過;既然有過則改,所以剩下的是什麼呢?感恩。

 

所以感恩是一種心的層級、心的狀態,也是『生命的狀態』,你會用一種新的心態去對待周遭的人。」我們屏氣凝神,想著他說的這番話,他看著我們專注的神情,笑道:

 

「你們要放輕鬆,我說的話是說給你們的『神』聽的,在輕鬆自然的狀態下,心門打開了,才容易進入你們的心。」聽他這麼一說,大家都笑了!氣氛頓時緩和許多,一聽他說要講感恩的究竟義,我們剛才的確太緊繃了。他笑著說:

 

「感恩跟修行一樣,它沒有止境。就像『修行沒有終點線』,活到老修到老、是一輩子的事,沒有人可以拿一百分,人只要活著,生活的修行跟生命的修行都一樣,沒有滿分。

 

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感恩,它不是情緒、它也不是情境,也不是感動,它是一種『內慧』,你必須內在的心性達到一個臨界點,我們說:『靜心無所得,參禪無所悟;只在無為中,悠然悟性生。』我們唯有日日耕耘我們的心地、日日從『靜』下手,日積月累到達一個臨界點的時候,就會忽然的悟,你就會明白了。

 

明白什麼呢?明白『我以前怎麼這麼無明』?『很多事情我怎麼弄成這個樣子』?你會發現過去幾乎是乏善可陳,甚至於一向認為最得意的事情,剛剛好是自己造業最深的地方。這個時候,請問你會做什麼呢?」他笑而不語的看著我們。

 

「感恩。」我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他看著我們,輕輕一笑!雖然知道我們是「小和尚念經」,並非真能體會其中的真義,仍然點頭說道:

 

「對!而且不是只有感恩你所認識的人,也包括所有你不認識的人,也不一定要有具體的『事蹟』,如某某人做了什麼事有恩於我、某某人在緊急時幫助過我,所以我要感恩、要回饋,不是這樣。

 

修到最後,你會忽然明白:未來只剩下一件事情可做,就是去成就所有的人事物,去成就別人想做之事,跟別人有沒有有恩於我們沒有關係,簡單的講,就是『成就別人之所做』。以上就是我們今天中秋節談感恩最重要的內涵在這裡。」

 

各位學員,感恩在原古之道的集體因緣中有您!「修行從感恩起修,也在感恩中完成」,讓我們共勉吧!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12輯助教篇

 

 

 

 

給祖師的一封信

 

這一年以來,我對各位習慣性的稱呼是「行者」,也許現在開始還應該再加上一個新的稱呼,就是「祖師」,因為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成為祖師,所以從此刻開始我要改變對各位的稱呼。

 

各位祖師,大家好:

 

有一句話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是的!筵席是一定要散的,但情誼是可以延續的,人的生命是生滅的,我們跟原古之道的緣卻可以是永遠的。在這個色身滅度之後,所有的祖師都將以「訊息」的狀態,如佛陀所說的不生不滅的佛性一般,存在於天地大自然之間,默默地的延續「天地的傳承」、持續地傳播著「原古的智慧」。

 

以下是我在結業之前,想跟各位祖師說的一些話──

 

(一) 「一法修一生 一生修一法」:〈峨嵋一法〉是屬於可以修一輩子的那個「一法」,所有祖師都可以安心的一生只修此一法,這樣的觀念我在第一輯教材裡就已經隱隱約約地透露給各位了。

 

我想建議各位祖師,未來要一次再一次的重複地用心閱讀這一年總共十二輯的教材,每再一次修完十二輯稱為「一輪」,每修完一輪,您從相同的教材裡將會獲得完全不同的體悟。我建議大家:

 

以「週」為單位,每星期修完一輯的教材,這樣只要十二週共三個月,就可以完成一輪的修行。當然您也可以衡量自己的時間,以適合自己的速度閱讀,比如以「二個星期」或者以「月」為單位,修完十二輯的教材,完成一輪的修行。

 

此外要特別提醒大家,每完成一輪的修行之後,試著去完成一個「感召有緣 傳承天地」的功德,去感召跟您有緣的人來修〈峨嵋一法〉,越多越好,能被您感召進來的就是您「生命旅行團」中的一員,那是您應該滿足他們的(函授班助教註:未來我們這一年的教材,將提供給有心、有緣的人可以一次請購,讓他們能跟我們一樣,也有機會成為原古行者或祖師)。

 

(二) 以「了達有無」為祖師終生之職志。有關這個部分,請各位再細讀第十一輯之教材。

 

(三) 請詳細閱讀〈附錄〉之後,大家一起來「為地球加油 為生命祈福」。

 

原古之道有三句話,也是修行很重要的內涵,就是:「集體因緣,集體功德,集體成就。」我們來講「集體成就」,各位想想看,什麼是「集體」呢?

 

古人有句話:「一人得道,九族升天。」其實這句話有一點點微妙哦!因為人跟人要成就的這個靈性,它不是個體,它是集體。我們要開啟的這個「心靈大寶藏」,既然它是一個集體,所以我們的起步就要是集體,如果我們用「個體」起修,怎麼可以達到集體呢?

 

就像用木材只能雕刻出木雕的作品,不可能打造出黃金的雕像,同樣的道理,我們要以同樣的質地起修,才能得到同樣的結果,既然「心靈大寶藏」這個「心靈」是集體的,大家交織在一起,叫做「心靈共同體」,那我們的起步就不可以自私。

 

從今天開始,各位去試試看──

 

試著去關懷別人,無條件的關懷;

 

試著去愛別人,沒有附屬條件的去愛別人;

 

試著去跟別人交流看看,即使你的個性不喜歡跟人交談,也可以用你的思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從內心深處對我們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真正的生起一股祝福之心!

 

看看自己有沒有那個想法?希望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活得更好,日子過得更好,大家都沒有煩惱呢?

 

當你開始祝福別人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的困難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消失了!所以就從今天開始,把這個希望別人更好的心,化為行動,讓我們一起來「為地球加油 為生命祈福」吧!

 

我可以跟各位報告,我每天早上做功課之前,都為各位祈福,也為所有有緣的人祈福(雖然我不認識他們),我不是在做儀式,我並沒有一個老師每天來檢查我有沒有做作業,我不必向任何人交待──我是出自我的內心,也沒有人教我,我自己自然這樣子做。

 

我發現這樣的祈福,對我自己的修行過程,產生非常關鍵性的影響,很多人跟我早年的修行一樣,從自私出發,也從自私結束,它的結論是什麼呢?就是退轉道心。我當年也是從自私出發,差一點也是從自私結束;就是在峨嵋山碰上老和尚,才改變了我的一生。

 

此外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說「靜心無所得,參禪無所悟」,其實我們每天做「為生命祈福」也是一樣,各位不要期待:「我『為生命祈福』改變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呢?」

 

透過祈福的過程,有一天我們能夠跟天地同體,我們能夠真正的跟所有的生命體產生共鳴,我們也真正的會明白,我們真的也為對方祈福了。

 

(四) 再次的感謝各位讓我有機會為大家服務,讓我們把這份緣永遠的珍藏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最後我想以一則大約在二十年前所寫的「隨緣」與大家說再見了!

 

〈隨緣偈〉

 

緣生緣滅,萬般皆緣,

 

有緣無緣,一切隨緣;

 

惡緣善緣,緣緣皆圓,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12輯

 

 


 

 

原古祖師

 

原古之道對祖師的定義是這樣的:

 

「願意終生護持、修持原古之道,以了達有無為終生之職志,無論何時、何地都願意『感召有緣 傳承天地』的人,都是原古之道的祖師,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可,更不需任何人的同意,因為原古的智慧、天地的傳承是全人類共同的資產,不屬於任何個人、團體或宗教,所以只要具足條件自然成為祖師。」(函授班助教註:成為原古之道的祖師,您仍然可以保有原來的宗教信仰。)

 

我個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所有原古函授班的行者都能夠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紮紮實實的原古祖師。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12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