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4輯精彩摘要

 

 

鳥飛枝頭在

 

剛才我們談到了「烏雲遮月」,讓我想起了一九八八年從峨嵋山回來之後大約三個月左右的一個夢境。

 

要講從峨嵋山回來後的這個夢境之前,我想有必要先談一下一九七四年的一段往事。那一年我忽然生病了,找遍了各地的醫生也用盡了各種方法,不但無法讓病情好轉,甚至連病因都找不出來,每位醫生說的都不太一樣,在短短的半年左右,體重驟降了二十公斤,體力越來越差、講話聲音也越來越微弱,但是後來卻遇到了一位奇人,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先生,他用民間的「術法」化貴人來相助,結果就如老先生所預言的那樣,病情在一夜之間出現轉機,然後在三個月之內體重回升了大約十公斤,乃至完全好轉。

 

在生病期間,有一天昏睡(昏迷)了一整天,在睡夢中彷彿進入了「死亡境界」,看到了一些夢境,然後在一道光明的引導之下奇蹟似的醒了過來,經歷了這個我稱之為「類似死亡經驗」之後,我明白了靈性的存在,也開啟了求道之心,當時我曾經這樣告訴自己:「將以這個撿回來的生命,作一些有意義的事!」

 

可是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八年,一轉眼十四個年頭過去了,雖然我始終沒忘記自己的心願──要做些有意義的事,但遺憾的是仍然找不到一個可以完成這個心願的方向。終於就在從峨嵋山回來大約三個月左右,也就是剛好聖誕節的時候,我作了一個夢(有關作夢之事,我想需要稍作說明:在峨嵋山遇到老和尚的當天開始,平時不太作夢的我,自那天起就經常作夢,所作的夢幾乎都是跟老和尚或跟修行有關),在夢中我看到了一些「實景畫面」,才找到了能夠奉獻生命的方向。

 

奇妙的夢

 

「實景畫面」這個名詞是我自己訂的名稱,所謂實景畫面就是說:既像是真實的情境,又像是一張圖畫。

 

舉例來說好了!在那次夢中我來到了一個山明水秀的深山裡,忽然聽到了很清脆、很特殊的鳥叫聲,於是隨著聲音的方向抬起頭來,看到了一隻很漂亮的鳥停在一棵古樹突出的樹枝之上,正準備看個仔細時,那隻鳥很快的就飛走了。當我正感到懊惱的時候,忽然在樹枝旁邊顯現了幾個字:「鳥飛枝頭在。」

 

像這種既像是實景,又像是圖畫(實景不會出現文字,只有圖畫才可能在上面寫字),我就自己取了一個名稱叫「實景畫面」。

 

在夢中看到古樹的樹枝邊出現了文字之後,我就醒了過來,當時我馬上拿起床頭的筆跟紙,把這五個字記錄下來,同時整個人感覺很不一樣,彷彿心中若有所悟。

 

各位行者可能很想知道我當時悟到了什麼?我想我悟到了什麼並不是那麼重要,倒是各位行者,大家都已經不知不覺之間隨著現在的情境,已經跟我一樣也經歷了這場夢境,不知道您是不是也跟我當時一樣「心中若有所悟」呢?

 

其實「鳥飛枝頭在」並不是我要跟大家講的主題,我真正要跟大家解說的是另一個,在經歷過「鳥飛枝頭在」的夢境之後,我又作了一個夢,夢中也是出現了實景畫面:

 

那是一個月圓之夜,月明如水,我在一個非常幽靜的湖邊,本來如禪詩中「千江有水千江月」那樣美的意境,忽然漸漸暗了下來,本能的抬頭一看,一片厚重的烏雲飄過,剛好遮住了皎潔的月光,原本像「銀光鋪地」般的優美聖境很快的就消失了。沒多久,等烏雲飄過之後,銀色美景又再重現──此時虛空中出現了五個字:「雲清月自白。」

 

各位也隨著我的敘述已經進入了銀光鋪地的優美聖境,已經看過了實景畫面中的那五個字了──雲清月自白,心中是不是若有所悟呢?不管有悟還是無悟,一同來回顧上一篇文稿最後的重點吧!

 

如果我們把『神』比喻成『月亮』的話,喜歡在外奔跑的那一顆不安、不靜的心就像是遮住月亮的烏雲,如果想要讓『神』顯露出來,讓我們的神能夠起作用的話,當然首要之務就是把心靜下來(不靜的心如烏雲遮月),也就是要『靜心』,而靜心的重點在『收心』、『安心』。

 

收心就是把習慣在外奔跑的心收回來,安心就是讓不安、不靜的心安頓下來,處於安靜、安詳的狀態。當完成靜心的工夫之後,我們的神就自然在不知不覺之中能夠為我們所用,這樣的話才能夠進入原古之道所說的『以神起修』。所以結論就是:『靜心即是用神』,能夠用神才能有效的修練原古之道的法。

 

輕安與法喜

 

接著來談鳥飛枝頭在與雲清月自白這二句法語吧!

 

當我看到「鳥飛枝頭在」的當下,其實並沒有很明確的感覺到體悟出了什麼深奧的道理,只是心裡頭感覺很輕鬆,平時心上的一些牽掛好像在那一瞬之間化成煙霧似的,真正體會到「煙消雲散」的境界。這個時候,才感覺到平時習以為常的那種心境並不正常,那是一種充滿著牽掛、不安的情緒,只是因為長年都是處於這種心境中,所以就見怪不怪的習以為常了。

 

當經歷過這種煙消雲散的心境之後,才明白以前在經典裡所看到的「輕安」是怎麼一回事?在這種輕安的狀態之下,我很自然的知道應該如何去完成十幾年來的心願,終於可以作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了!

 

此後幾天,可以感覺出以前常掛在嘴邊的所謂「法喜」,原來就是輕安的境界,在這種充滿法喜的狀態之中,根本沒有所謂的「悟」或「不悟」、「智」或「不智」,只是很自然的明白了一些平時沒留意的牽掛及恐懼,這些不容易察覺的牽掛跟恐懼正是我們應該解脫的關鍵,但是對於自己不會去留意、無法察覺的牽掛,要如何解脫呢?就像一位背起了智慧之劍,想斬掉煩惱的行者,劍雖然在手上,卻不知敵人在何方,要如何斬斷煩惱呢?

 

鳥與樹枝

 

各位行者也許想要問:鳥與樹枝指的是什麼?牽掛什麼?又恐懼什麼呢?它跟夢境有什麼關連呢?

 

當然有關係囉!牽掛的是「鳥」啊!恐懼的是「怕鳥飛走」啊!對這個答案滿意嗎?我想多數行者的回答一定是:「不滿意!」各位可別健忘哦!上個月剛講過的「話留半句」呀!好吧!給大家一個提示好了:

 

「有什麼好牽掛的?又有什麼好恐懼的呢?就算鳥飛走了,枝頭還在啊!」或許還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感覺:講了半天,我好像似懂非懂,是不是我的悟性較差呢?聽著哦!我要回答了:

 

「是也罷!不是也罷!想想看『鳥飛枝頭在』的下一句是什麼?

 

對啦!『雲清月自白』!」

 

接著請把教材合起來,輕輕地閉起眼睛,回憶一下本文的內容,再細細回想一下「鳥飛枝頭在」及「雲清月自白」這兩句話,然後再把教材打開,繼續閱讀下去!

 

夢境自勉語

 

以下內容係在「鳥飛枝頭在」及「雲清月自白」的夢境過後一段時間所寫的記錄,其時空背景已經不可考,所以稍作修改之後(只修改一些語句不通之處),幾乎依照原文的百分之九十刊出,提供給各位行者參考,希望對大家的修行有所幫助。

 

(一)鳥飛枝頭在

 

因為這句話,讓我作了一個決定:要訂出作息,照表操課,精進修行,將來要以「勸孝勸善勸修行 化民化俗化成佛」作為終生的職志,貫徹「把撿回來的生命,用來作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的心願。

 

台灣,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海島,但是生長在島上的鳥類卻有三、四百種之多;人心,雖然只是一點點方寸之地,但是孕育出來的欲望需求竟然是無量無邊。

 

愛鳥的人,只看到樹上的鳥,不見那棵千年老樹;嗜欲的人啊!只在意欲望的滿足,看不見靈性的尊貴。

 

是啊!鳥飛走了,但枝頭還在啊!轉個彎吧!但看枝頭莫看鳥!
再轉個彎吧!跟著靈性走!不要再讓欲望牽著走!(先如是自勉之,將來再勵他)

 

(二)雲清月自白

 

警惕:自勉之語不可當真(不要以為自己已經達到這個境界了),否則紙上證道,如處黑暗,無有出期。

 

不求頓悟,不求速證,欲速則不達,求快易偏差。

 

當記「雲清月自白」,雲散去了之後,月不但會顯現出銀白色的光芒,也自然會自行表白的,一切法不都是從自性而出嗎?

 

各位行者!是否比較能夠「靜心」、「收心」、「安心」了呢?不過要留意哦!真正的靜心、收心、安心是不能只依靠修法的,而是要能「開啟悟性」,就像雲清月自白那樣,一旦烏雲散去,心光發露──

 

一燈能滅千年暗!一切的恐懼、不安自然「煙消雲散」!

 

 


 

 

一與異

 

接著我們就來談這個「一」。在開始談一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來談談「異」,也是一樣,先把結論講出來:「從一可以產生異。」

 

也就是說當專注於一、把一定於一個定點,始終如一、一以貫之達到臨界點時就會產生變異,這個變異可以把我們的身心昇華到更精緻的狀態,這也是我們修凝神這個科目最主要的目的。

 

佛陀曾經以生、住、異、滅四個字,形容世間一切存在(包括所有生命體)的變化過程。我們就以人類這個生命體為例來解說,先來看第一個字「生」,以人類來說,當一個人誕生的時候就是屬於生的階段,接著假設這個人在世間活了九十歲,就代表他住於世間已有九十年了,這期間就是第二個字「住」的階段,然後在九十歲的時候,這個人可能因為各種的變異,例如生命的自然老化或者生病、意外等種種狀況,然後往生了!也就是在經歷了第三個階段「異」(生命發生了變異)之後,這個人就在世間消失了,這就是第四個字「滅」。

 

我們可以看到,在生跟滅之間,必須經過住與異,也就是說,人的一生當中,生、死之間必然會經過住與異。

 

剛才講的是一個人的肉體生滅的過程,一個人生於世間,然後住於世間幾十年之後,生命是必然要結束的,所以生命一定會發生變異,然後進入滅,結束這一生。但是人活在世上並不是只以一個肉體存在,人除了肉體之外還有一個精神體,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靈性」,今天最主要的是要藉由「異」這個字來談人類的精神層次的過程。

 

我在一九七四年那場大病中經歷了「類似死亡」的經驗之後,深刻的體會到:「人除了肉體之外還有一個精神體(靈性)。」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一個很容易理解、卻不容易接受的真相:「人是精神合著物質過生活。」

 

就以「人是精神合著物質過生活」來說,當我們的肉體在經歷生、住、異、滅的自然過程的同時,我們的精神體(思想、靈性)也是經歷著一樣的生、住、異、滅的過程,但是精神體與肉體不同的地方是肉體最後必然是塵歸塵、土歸土,一定會從世間消失,圓滿的完成「滅」的階段,即使偉大如佛陀、耶穌、老子,他們的色身也必然會進入滅,然而佛經所說的「不生不滅」,聖經所說的「復活」,指的是精神體的狀態哦!

 

這個超越時空束縛、不生不滅的精神體的狀態,可說是自古以來每位修行者所要追求的境界,我們暫且稱之稱為「永恆的靈命」,要完成這樣的修行,首先必須讓我們的思維能夠產生「異」,之前講過,以禪宗的修行為例,「禪」這個字,在印度語稱為禪那,禪那的意思就是思維修(編者註:函授教材第二輯 30頁),由「思維修」這句話就可以明白,原來修行是一種思維的修練,與原古之道所說的「正思維」正好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謀而合之巧!

 

靈性的昇華

 

好!要如何修出這個永恆的靈命呢?首要之務就是要達到「異」的境界。

 

我們知道物質有三態,固體、液體、氣體,如果把水經過加熱,到達沸點之後,就會由液體轉化成氣體(水蒸氣),如果將水經過降溫冷凍處理,達到冰點之後,就會由液體轉化成固體(冰塊)。簡單的說,以水為例,由固體的冰,經過加熱溶解成液體的水,如果再繼續加熱的話,液體的水就會沸騰轉化成為氣體的水蒸氣;反之,水蒸氣經過降溫之後可以由氣體轉化成液體,再降溫到零度以下的話,液體的水就可以再轉化成固體的冰,這個物質的三態變化是一般的物理現象。

 

物理學上另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轉化,像樟腦丸與乾冰都可以由固體直接變成氣體,這種物質直接從固體變成氣體,而不經由液體的現象,在物理學上稱為「昇華」,這個昇華就是一種「異」,是突變。像聚光燃紙也是一種昇華作用,當我們凝聚陽光到達臨界點後,光變成熱能燃燒紙張,這個「光」變成「熱」就是異,而我們修行上所說的這個「異」,也是像這種昇華作用一樣,可以讓我們的思維產生「變異」──由生生滅滅昇華到不生不滅,讓我們的悟性自然而然的顯露出來。

 

一的工夫

 

我們第二個科目:一心修專、專注於一的這個「一」,是達到「異」的主要關鍵之所在。

 

何謂一的工夫呢?首先來了解「工夫」這兩個字的意義,工夫簡單的講就是「火候」的意思,有一句話說:「工夫下得深,鐵杵可以磨成繡花針。」我想這句話滿能夠表達出我們現在要談的「一的工夫」的意境。

 

各位行者只要把專注於一的這個「一的工夫」好好的勤修苦練,只要工夫下得深,就會產生昇華作用,這個時候我們的思維就會從生生滅滅的習性思維提升到不生不滅的靈性思維(心靈思維)。換句話說,原古行者透過「一」的修練,火候到了之時,自然就會產生「異」,當進入異的境界之後,「色身」雖然會滅,但是行者的「靈性」則是不生不滅,也就是自古以來道人、行者所追求的永恆的靈命(超越時空束縛、不生不滅的精神體的狀態)就在眼前了。

 

講到了「永恆的靈命」,我想很多人會自然而然生起一念:「我要追求這永恆的靈命。」這樣的一念很容易轉變成鎖定一個目標,要去追求一個「永恆」、「無上」的靈命或智慧。所以我想我有絕對的責任要提醒大家,其實所謂的「般若無上智」或者「永恆的靈命」都只是一種對於心靈(靈性)、佛性、道性的一種形容而已,在〈心經〉裡有一句話非常值得參考:「無智亦無得。」禪宗也有一句話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說「菩提自性,迷時未少一分,悟時未增一分」,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是迷惑的時候,他的菩提自性並沒有減少一分;開悟之後,轉迷成悟了!菩提自性也沒有增加一分,這叫「不增不減」,是不是也等於不得不失呢?無得亦無失。

 

不約而同的,老子《常清靜經》也說:「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我們本來的心性與生俱來,隨身攜帶、隨手可得,本來就是自己之物啊!有何可得呢?佛家形容「自家珍寶」,本來就是你自己家中的珍寶啊!本自有之,不從外得,所以不曰「得」──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這種不生不滅的精神體的狀態,是一種「心」、一種「覺性」而已,希望各位行者不要有追求或期待獲得的想法。

 

凝神入三昧

 

好!接著回到修凝神的法要──「一心修專以凝神」上面來。

 

總合我們前面所說的,我們花了這麼長的時間談一跟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專注於一」的重要,以及專注的主要核心精神在於「始終如一」,要無二心、無二念的「一以貫之」,只要如是行之久久,自然就有機會產生「異」,當進入了異之後,也正是靈性顯露之時,也是修行上所說的進入「不生不滅」的法界了。

 

而這整個修練過程,就是在不知不覺、自然而然之中達到了「凝神」的目標哦!各位還記得嗎?我們在第一輯的教材裡特別提到了「人體有神」、「人體有光」,凝神自然也會聚光,當所聚集的光達到臨界點之時,就是我們的生命能發揮其本來的功能,讓我們的身心狀態都回歸到本來的身心如意、福慧圓滿的生命狀態,這樣的過程在修行上有一個專有名詞,稱之為「三昧」。
我們就以第一輯的一段內容作為這一講的結尾吧!

 

在四百多年前的日本,一位武士不但要精於劍術,同時也要能深入禪的意境,具備心靈的修為之外還要具足道的涵養,才有機會由『劍術』昇華到『劍道』,從武士蛻變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劍道家,就像由『插花』而進階到『花道』,從『書法』而進入『書道』一樣。」(編者註:摘錄自函授教材第一輯12頁)

 

一位武士要想由劍術昇華到劍道,除了要深入禪的意境,還要有心靈的修為,更要具足道的涵養,這些條件都是要引導一個武士進入「三昧」,而要進入三昧的主要關鍵就是要能夠凝神,所以一位精通於劍術的武士終其一生都在修煉「凝神」之道,然後期待有朝一日能由劍術昇華到劍道,從武士蛻變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劍道家。

 

各位行者!現在應該已經體會到「凝神」的重要了吧!那就從「一」著手吧!

 

回函授班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