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9輯精彩摘要

 

 

善用大腦打造美好的人生

 

在我們效法古人禮敬天地、稟告天地、感恩天地,正式與天地建立「若親子、若師徒」的關係,成為發心入道修行的原古行者後,我想跟大家談的第一個主題是:「善用大腦打造美好人生。」

 

咦?為什麼會講這樣的主題呢?聽起來好像外面一些心理學或者勵志書籍所講的講題呀?是否有人心裡這麼想呢?別急!在我還沒說明之前,請您花一分鐘回憶我們上個月(第八輯)的內容……或許有人已經有了答案囉!

 

沒錯!因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生活的修行了!上個月我們談到了「起飛是為了降落,修行是為了生活」,其實那樣的內容每看一遍就會有一遍的收獲,就如在第59頁裡所說的:

 

從現在開始,我們將進入『行』的階段,因此會跟大家談到很多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就是會開始談一些比較入世、比較世俗的內容,希望大家都能正確的去體會『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境界。」

 

二十年來我常跟同修說,我們不是宗教,我們是一個修行的地方,我也為修行下過定義:「修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正確的生活,正確的生活才能離苦得樂。」所以從修行的究竟義來說的話,修到最後就是回歸到生活,反過來說,生活也是一種修行,生活到最後也是回歸到心靈,到最極致處就是「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兩者是二也是一。

 

大腦是神的工具

 

好!回頭來談「善用大腦打造美好的人生」,這個主題聽起來很平凡,其實我是刻意的,因為我們要進入生活裡面去修行了,不能老是依靠殊勝的名詞來滿足自己,要在世間也能找到殊勝、在世間也能找到菩提。不過我仍要提醒大家,雖然我們用了很平常的名詞,但是它可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玄妙機,是從靈性的角度告訴我們存在於天地之間、存在於人體之內的一個真實的情況。

 

所以請各位留意,不要與醫學、心理學畫上等號,因為它不只是一個「意識」上的轉化而已,我們講的是由內而外,由慧而定而戒的修行法(函授班助教註:關於「意識」的解說,可參閱函授教材第三輯〈附錄一〉),雖然所用的名詞乍聽之下好像跟外面的演講沒有兩樣,其實我們是在以神傳神,我是在把來自天地的訊息傳遞給各位,而各位都是有緣人,所以也都是有能力可以完成我們今天所說的內涵。

 

現在就來進入今天的主題:善用大腦打造美好的人生。在開始講之前,請各位先記住二句話:

 

一、大腦是「神」的工具。

 

二、腦可以執行神的指令。

 

所以人的一生,其實是自己的大腦打造出來的哦!舉個例子來說,在我們周遭可以看到有一種人,他很年輕的時候就勾勒出老了以後的一個生活形態,他期待著:「有一天退休之後,可以安享天倫之樂,什麼都不必做,一切都有人侍奉得好好的。」結果一切都如願,經濟沒有問題,太太願意服侍他,子女也都很成材,但問題出在哪裡呢?他的身體機能降低了、退化了,甚至可能渾身都是病卻找不出病因。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的心好像已經打烊了,他的大腦會告訴自己:「我以後不用動手、不用動腳,只要等人侍奉就好了。」等於全身武功都廢掉了一樣,因為他已經設定了:「我退休之後沒有興趣、沒有工作,什麼都不需要了,只要在家裡等著兒孫來孝順就好了!」所以他不需要那麼多機能,身體及思考的功能都可能退化,嚴重的話甚至會開始產生各種病痛,主要還是因為他的大腦打烊了嘛!這種情形有人稱它富貴病,最容易發生在期待退休或已經退休的人身上。

 

我們應該這麼想:「我在這個位置做這麼久了,奉獻了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在這裡(不管是私人企業也罷、國家單位也罷),所領的各種薪水、退休金,那是我應得的,公司或國家也得到我所奉獻的智慧與勞力,現在時候到了就應退下來,把這個位置讓出來給下一代的年輕人,退休以後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可以開始過著另一種比較休閒的生活。」以這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大腦可以打造我們的一生。

 

現在我們就開始來談「如何善用大腦,打造美好的人生」吧!

 

首先我們問自己第一個問題:「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你在忙什麼呢?你有沒有曾經想過,而且很具體的想:「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如果有,再問自己:「我現在的行為有沒有符合呢?」如果你想成為東邊的人,可是心卻都放在西邊,怎麼可能會完成東邊的目標呢?很有可能你每一天所做的事,都是在讓自己成為另外一種你自己都可能會不喜歡的人。

 

第二個問題再問自己:「我以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可能就會發現你每天所做的,正在不知不覺引導你未來將過著連自己都會後悔的生活。

 

當我們很具體的去想這兩個問題的時候,你可能馬上就會重新評估生活在你周遭的人,你也可能就會覺得需要他們了,其實到最後不管男生、女生都要回歸家庭,等回歸到家裡的時候就見真章了。舉例來說,如果你曾經具體的想過:「我以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想你一定會比現在更加珍惜你的另一半或家人。

 

不要忘了修行是為了生活,我們現在談的聽起來很淺,但它才是真正的修行,各位要把飛機降落下來,開始務實的「行」,把我們過去所有學習跟修行的智慧融入生活中,讓自己能夠幸福快樂,也讓別人能夠幸福快樂。

 

好!這兩個問題各位具體的想過沒有呢?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不會說:「我沒有想過。」但是真正曾經具體想過的人也絕對不會太多。

 

為什麼要請各位想這兩個問題呢?因為當你決定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像領受聖旨一樣,忠實的去執行它,一直到完成為止。

 

我講一個真實的例子,這是我們一位同修的媽媽,同修說他媽媽今年八十好幾歲了喔!衣服都是自己洗,不讓子女洗,聽說從五十幾歲開始,她就跟子女講她的想法:「我希望老來不要成為子女的負擔,所以生活上的事情都儘量自己打理。」其實她就是很早就決定她以後的生活方式了,她要成為「一輩子都健健康康」的人,她要過「不要麻煩子孫來照顧」的生活,所以她的大腦會帶她去完成這個指令。聽同修說,她媽媽到現在為止除了背有一點駝,其他都超級健康的,食量也還很好而且手腳俐落,她並沒有吃得比較好喔!她就是很早就決定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所以她的大腦會帶著她去完成。

 

我再講一個例子,我在修行的初期,就希望未來修行的人不要跟我一樣,在修行的道路上有那麼多障礙,其實這一個念是自然產生的,我並沒有發願。

 

我在一九八○年開始念佛的時候,覺得念佛這麼好,我就勸人家念佛;一九八五年開始修禪,讓我覺得修行很好,我就改為勸修行,到後來我修行了,遇到許多坑坑洞洞,我就希望未來修行的人不要有障礙──其實就是因為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我的大腦就把我打造出來了!我的大腦知道哪裡有機會它就會帶我去,我的大腦知道適當的時機帶我去峨嵋山……各位應該可以體會出其中的奧妙吧!

 

上課這麼多年了,我常跟同修講,我不是那一種大根器或悟性特別高的人,其實在我修行的那麼多年,在那麼多的道友裡面,根器好的大有人在,為什麼他們就沒有我這麼幸運呢?回想起來是我不知不覺形成了一個「非願之願」(不是透過發願,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思想主軸):我要勸修行;我要協助修行人突破障礙。

 

一、二十年一路走下來,我的大腦奉行這個指令,像軍人一樣軍令如山,一直執行到現在還在執行!所以它跟根器沒有關係,跟人的大腦有關係,當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理想出現的時候,它就是從你的神而出,只要你不中斷、不淡忘,大腦會忠實的去執行它。其實講開了只有一句話:

 

「腦會忠實的執行我們的理想,直到完成為止。」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腦可以打造一個人的一生,所以我們要先想好:「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如果沒有去想這個問題,只是渾渾噩噩過日子,一輩子很快就過去了。

 

我建議各位,從今天開始問自己:「我未來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然後再檢查自己:「我有沒有朝這個目標在走?」「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然後想辦法去過那樣的生活,你的人生就好啦!

 

可能有人會想:「那要如何開始呢?我的腦子好像一片空白。」其實非常簡單,不必想太多,你的目標訂了可以再改,大膽的給自己下個指令吧!只要不要一改再改即可,否則大腦會不知何去何從?你可以一邊做一邊修正,但是有件事情我要提醒各位,成敗在於一個關鍵,請您聽仔細哦──

 

「你必須每一天去檢驗一次你對自己所下的指令:『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看看你的『神』有沒有忘掉這件事?」

 

請大家有空再把第六輯教材拿出來看,在特別傳法篇〈求大神〉裡,我們說:「每個願望都有神,每個念頭都是場。」可是我們必須讓自己在那個「場」裡啊!大腦沒有辦法拒絕,它就是直接去執行我們的神所下的指令,所以重點在於「不可以忘掉自己的目標」!

 

也就是說,當我們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後,還要付諸行動──每天要去檢查我有沒有朝著目標走,檢查的時候你才不會忘記,「神」才會守護,檢查的時候「念」就會加強這個場。
為什麼這麼做就會成功呢?

 

因為當我們決定「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時候,我們的神就有了目標了,大腦會忠實的去執行這個目標!──只要你不中途而廢,不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標給忘記了,大腦會非常老實的執行到完成任務為止。只要不要中途斷線,自己訂下了目標,然後兩、三天以後就忘記了,一旦忘記了目標之後,指令就消失了,大腦就終止執行了。

 

減輕大腦的負擔

 

好!假設你都沒有忘記你的目標,你的腦也很想忠實的執行著指令,可是三、五年後你才發現:「別人的目標都完成了,我的怎麼還沒有完成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你沒有讓腦有機會去完成你的指令哦!什麼意思呢?來!舉例說明各位就清楚了:

 

好比你跟一個人說:「請你好好的把會議室整理乾淨。」然後你一下子叫他去郵局寄信,一下子又叫他去招呼客人,接著又叫他去買東西,等他回來的時候,你說:「耶?你怎麼都沒有打掃!」沒錯!你的指令是說「把會議室打掃乾淨」,可是你又給他做了很多其它的事情,當然他沒有辦法完成你最重要的指令啊!是不是?這個比喻是要告訴大家:

 

我們的指令之所以沒有被執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太忙了!忙到它沒有辦法去執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一起來想想看,我們的大腦為什麼會那麼忙呢?

 

原來我們都被這個社會給誘惑了,我們的腦就像家庭的用電,如果把燈、冷氣統統關掉,再去看家裡的電錶,你會發現:「怎麼還在轉呢?」因為家裡所使用的很多電器仍一直在耗電,冰箱的門關了它還在耗電,電腦關了它也還在耗電,電視機關了它還是在耗電。大腦也是一樣,因為生活中我們有太多東西要去關注了,所以大腦就像電錶一直轉、一直轉,二十四小時都跑的很快……它沒有時間去執行我們給它的指令。

 

所以接下來我要告訴大家,你要去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減輕大腦的負擔。

 

你會那麼忙,就是因為有太多東西你都要,所以才會那麼忙。我們人的腦筋,就好像一直在講話一樣,幾乎從來沒有停過,它靜不下來,尤其是現代人特別明顯,佛經裡面講「歇即菩提」,這個歇的意思,其實就是「歇歇你的大腦」,讓你的大腦得到休息。我們現在幾乎都讓它全功能在運作了,你看!下班都覺得好累喔!對不對?哪裡累?大腦累啊!因為要想的事太多了。

 

我們的腦如果像一個硬碟,假設本來容量是100G,現在你儲存了很多影片、照片,占滿了95G,只剩下5G的容量,可用的空間就很小了,幾乎不太能做什麼事,如果我們把50G的空間挪出來,是不是它就可以做事、可以運算,這時你再輸入的程式就可以推得動啊!對不對?可是現代人的腦都滿載了,所以各位要學習減輕腦的負載。

 

我們想讓我們的大腦完成使命,第一件事要減輕它的負擔。

 

活在當下

 

第二件事情:活在當下。請大家先想一分鐘,什麼是「活在當下」呢?

 

這四個字是從前禪師棒喝弟子的話:「你要活在當下!」所以一般對「活在當下」這四個字,都想當然耳、很自然的認為:「就是活在眼前的這一瞬間、這一刻。」大家的想法是不是這樣子呢?

 

可是我告訴各位,如果照這個定義是沒有辦法生活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認為活在當下就是:「我們活在每一秒鐘,不管過去、不管未來,只注重於當下。」這時連你的家你都回不了哦!因為你只活在當下,可是你家的那個資料是來自於過去啊!你不管過去,就不曉得你家住哪裡?怎麼回家呢?各位了解我要表達的意思嗎?

 

就跟講「善用大腦,打造美好人生」一樣,我們要降落到生活中來,所以我今天想用最平凡的語言、用最世俗的文字,來跟大家說明活在當下的意思。來!聽我慢慢道來!

 

其實活在當下沒辦法用一句話解釋,但我可以形容給各位聽,你們去揣摩那個意思:「平時好好的你就正常的生活,遇到困難才要活在當下。」

 

所謂遇到困難就是說,例如我之前做了什麼事,現在麻煩來了,比如老闆要找我算帳了,好!我就開始煩惱、痛苦了。這個時候你要活在當下呀!活在當下的意思就是說「不要受到過去的影響」,過去所做的要勇敢的承擔下來。

 

例如上個月花錢花過頭了,這個月很緊,你會為沒有錢煩惱,這時你要活在當下!省吃儉用度過去就好了,你的心情不要受到過去的影響(懊惱過去花錢太過頭了)。又比如老闆打算從我們幾個人之中,挑一個調到大陸,我不想去,會不會輪到我呢?就開始憂慮了。這時候我們應該要活在當下呀!也就是「不要受到未來的牽引」(未來的事未必會發生)。

 

講到這裡,我們先做一個定義:「大部分的痛苦來自於過去,大多數的憂慮來自於未來。」各位同意嗎?

 

好!您現在應該可以體會什麼時候需要活在當下了吧?當事情來了,煩惱來了的時候才需要活在當下。就好像一個人沒事何必吃藥呢?不用啊!感冒才吃藥嘛!修行就是像吃藥一樣,你沒有問題、沒事的時候,何必去想活在當下呢?

 

我再做個比喻,你一定是「下雨的時候才拿雨傘」、「下雨的時候才穿雨衣」,對不對?沒下雨的時候你可以穿得花花綠綠,非常的漂亮!沒事的時候當然是所有的時空合在一起生活啊!我們可以享受過去的歡樂,也可以憧憬未來的光明,好好的生活就好了。

 

什麼時候才需要活在當下呢?下雨的時候呀!所以活在當下的意思就是說:當我們面臨痛苦、面臨困境的時候,要有能力不受到過去時空的牽引,也不受到未來時空的影響,不論是源自過去的苦惱或是來自於未來的憂慮,都能夠不受它的影響,好好的把握現在。

 

再講一個例子好了,很多禪師也都講過這一個公案:有一天老和尚背了一個少女過河,小和尚忍了很久,跟老和尚說:

 

「師父!您說男女授受不親,為什麼還把那位少女背過河呢?」老和尚說:

 

「哎呀!我一過河,就把少女放下了,你到現在還背著哦!」

 

故事中的這個小和尚就是沒有活在當下。我們現在也是一樣,不只讓過去的事情留在心上,就連未來的事也都把它抓進來放,而且還抓很多呢!都抓到我們的大腦裡面來,所以才會活得不爽快,牽絆很多,我們的心就像陷在泥沼裡面,爬也爬不上來,要沉也沉不下去。

 

大部分的痛苦來自於過去,大多數的憂慮來自於未來,這些顯性的痛苦跟隱性的憂慮,非常的耗神,當你的腦都被這一些東西占據了,它怎麼去執行你的指令呢?活在當下不能紙上談兵,你要去生活中檢驗看看,狀況來臨時自己有沒有能力活在當下?所以第二件事不是要我們修活在當下,你要修的是我們教材中的法理,依法實修,修到有一天智慧生出來了,自然就可以活在當下了。

 

放下得失

 

第三件事情:放下得失。說穿了,就是一個得失心,才會讓我們的腦那麼忙。

 

因為人總是在未得之時患不得,已得以後又患失,所以它是一個永遠的輪迴,永無止境的一直轉、一直轉。舉個例子來說,在工作領域裡,我們會為了得到一個心中夢寐以求的職位,辛辛苦苦奮鬥好幾年,好不容易如願以償了,可是後進虎視眈眈啊!為了保持這個位置,必須要花費更多的心血來確保它不會失去。這是非常累人的,所以我們的大腦必須火力全開的放到世間來,它就沒有辦法進入內在的世界去執行我們的指令。

 

其實我們可以不必那麼在意得失的,因為得跟失之間,它有時候只是一個「感覺」。我舉個例子,譬如你捐款捐了一萬塊錢,助人的那種快樂會讓你覺得非常的高興,對不對?其實你是失去了一萬元哦!假如你在回家的路上掉了五千塊,你會很懊惱,可是你只失去五千元耶!

 

為什麼這邊少了一萬塊你不會懊惱反而高興,那邊只少五千塊就那麼懊惱呢?因為「價值觀」,你認為那一萬塊有價值,這五千塊沒價值。

 

有一位同修說,他的小孩手機電話費打了五千塊,他就罵他。

 

我問:「你的小孩不是在上班了嗎?」

 

他說:「是啊!可是上班也不能這樣花法啊!」

 

我就問:「這五千塊是他付的?還是你替他付呢?」

 

他說:「是他自己付的。我每個月都叫他要儲蓄,那個月他就沒有儲蓄,所以我就罵他。」

 

「那我請問你,你有沒有請朋友吃飯花過五千塊呢?」我說。

 

他說:「有。」

 

我就跟他講:「可能你兒子也會這麼想啊!我媽媽花那個錢沒有價值,我叫她不要請人家吃飯,

 

她偏偏要請人家吃飯,拿來打電話不是很好嗎?」

 

各位領會了嗎?讓我們每個人如此牽掛的「得失」,都是依據自己的知識以及慣性思維在判斷「我是得、還是失?」而來的。媽媽拿一萬塊去捐款,可能小孩子會覺得:「我媽最笨了,那一萬塊給我,我就可以買到兩雙NIKE的鞋子了,剩餘的還可以當零用錢。」不是嗎?因為人人價值觀不同。

 

因為價值觀不同,所以每個人對得失的認定也會不同,可是大家都是依著一個慣性在那邊轉啊!轉啊!轉個不停,它是相當耗神的,這種「價值觀所產生的得失心」,占了我們大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空間,幾乎每個人的一生都在這裡翻來覆去。

 

其實這三件事各位要倒過來做:能夠放下得失心,才有能力活在當下,有能力活在當下才可以減輕大腦的負擔。所以我們現在來想想看,人為什麼有得失?我們的得失心來自哪裡?

 

人謀與天算

 

簡單的說,它來自於「價值觀」。〈道德經〉裡有一句話,意思是說上位者所貴之物,下位者必群起追逐之。是不是這樣呢?你看!一個國王喜歡運動,那個國家運動的人就多了,「價值觀」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當今的社會什麼是有價值的,大家就群起追逐之,每個人心裡都想:「我也要!」

 

注意哦!這個「我也要」背後的意思,就是「我匱乏了」,就是創造了一個匱乏的心了,所以我們可以說:價值觀造成了需求,需求造成了匱乏,其實人的價值觀就是得失的源頭,也是匱乏的開始。

 

匱乏會產生一種結論,就是我們開始「人謀」而拒絕了「天算」,我們拒絕上天的安排,因為我們已經有堅固的欲望在這裡了,有長期的需求了、有社會集體思維的共識了,比如有錢最好、學歷要高、女孩子要瘦等等,也就是說,跟社會集體思維共舞的時候,當下就是人謀了,我們用各種人為的方法來完成、填補內在的匱乏,所以我們大腦的狀況就是拒絕天的安排、要自己來,這個匱乏的心造成得失心,也讓我們遠離大自然的懷抱。

 

得失心聽起來「得」跟「失」好像是兩個名詞,其實它是一個作用:因為有了價值的概念以後,就會不想失、只想得,有了價值判斷的標準以後,我們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那叫做「得」,我們只准贏不准輸、只想獲得而不想失去。

 

早期的時候,如果同修有小孩要考大專聯考來問我的意見,我一律勸他們:「你所了解的大學狀況是二十年前的事,怎麼可以用二十年前的思想來輔導現在的年輕人呢?」可是當父母的都很喜歡介入小孩子的未來。我說:

 

「你可以請他去問他的高中老師怎麼填志願?小孩子本身如果有喜歡的科系就讓他填,不要去考慮哪一個科系有前途。」我的意思就是說,父母不要太有為,你要讓孩子去接受天算,太多的人謀有時候反而不好。

 

我們就是因為價值觀造成了匱乏,匱乏產生了得失心,所以大腦的負擔就重了,各位知道匱乏造成的後果有多嚴重嗎?有一位哲學家講過一句話:「最需要愛的人,往往得不到愛。」為什麼他這麼說呢?

 

我講另一個比喻,你們就可以知道答案了!「最缺錢的人,最捨不得給別人錢。」因為他匱乏。其實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只是每個人匱乏的部分不一定一樣,而且這種匱乏是無底洞,剛剛說最需要愛的人往往得不到愛,因為他需要的愛沒有人可以滿足他(即使他的另一半很愛他,也是一樣),因為他不是需要愛,它是一種匱乏的感覺。

 

其他的領域也是一樣的道理,「匱乏尊重的人,永遠不會尊重別人」、「匱乏關懷的人,永遠不會去關懷別人」,因為匱乏尊重的人,就會捨不得去尊重別人,當然也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所以我們要知道源頭,而不是一直怨嘆。「匱乏金錢的人,永遠捨不得給人金錢」,所以最需要錢的人往往最得不到錢,因為他越需要錢,就越捨不得付出金錢,其實錢是一種工具,能夠善用金錢可以結善緣,結善緣之後,你就可以從這裡再獲得金錢了,講到這裡,提供一個題外話給各位參考:「只要你對人類有貢獻,不怕錢不來找你。」

 

好!既然如此,那這個得失、匱乏怎麼超越呢?人生最大的特色就是心有餘力不足,不是說要放就能放下的。得失心要怎麼處理呢?其實很簡單,佛經有句話說:「業由心生,當由心滅。」所以當然要從心下手啊!

 

我們回到源頭來看,當年是怎麼偏差的?就是源自那些價值觀,所以我們從價值觀來解套。其實得失心是從社會思維、慣性思維所建立的一些標準來的,比如錢要愈多愈好、車要愈大愈好、學歷要愈高愈好……卻很少人說身體要愈健康愈好。這些價值觀來自於集體思維,我們要把它解開呀!怎麼解開呢?

 

我提供三個字,非常平凡的三個字:「修知足」。

 

你要修心──修出一顆知足的心!因為那些價值觀造成我們「群起追逐之」,永不停止的一直追、一直追,現在只要「停止」就好啦!知足就是說我們打從心裡覺得「我夠了」!你就停止了。

 

雖然心最難處理,也最難說明,不過就因為它很難解說,所以它反而變得簡單了,「心」是什麼呢?「心即是行」!一個人的心充滿了匱乏,可以從他的行為裡面就看出來了,就像一塊乾的海綿一直要吸水,所以要超越得失心,要從「行」下手。

 

坐禪、參禪、行禪

 

今天既然講到這裡,我們就來談談坐禪、參禪、行禪。

 

「坐禪」有什麼功能呢?坐禪是要穩定我們的意識。一個人沒有坐禪,情緒的波動較大,就像在一張紙的上面畫一條水平線,你的情緒就在這一條水平線上下十公分跑來跑去,透過坐禪的訓練,情緒的波動變小了,波動的起伏保持在水平線上下三公分。情緒穩定了就比較不會做錯事、造惡因,可以控制在某個程度之下,控制在原來的三成以內,如果不坐禪,我們通常就是十成用到底,情緒起伏太大了!所以大腦都滿載啊!這是坐禪的一個功能。

 

「行禪」又叫做行菩提,行菩提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在第八輯教材的第30頁曾經提到:今生今世與我們相交相識的人,都是我們的有緣人,這些人跟我們擁有一些相同的生命訊息,也跟我們共用著一部分的生命訊息,互相存在於對方的生命之中,所以我們要讓身邊的有緣人也都能夠提升靈性,達到正思維、正受用,我們的生命才不會有障礙。因此我們不能只顧自己靈性的提昇,還必須去幫助我們的有緣人也能得到提升。

 

舉個例子來說,可以用我們的出版品去跟你所認識的人結緣,讓他們知道修行的重要,只要負責把訊息帶給對方就可以了,至於他要到哪裡修行,就依著他們自己的緣,找到適合的就可以了,我們原古之道有一句話:「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我們這一輩子當中,看得到、聽得到、認識得到的人都是我們的有緣人,只要告訴他們修行的重要,你的責任就完成了,你的神就安定了!至於他能不能夠接受,那就不是你的事,那是他們的緣。

 

我們可以藉著「行菩提」來檢驗自己:「我心中有沒有關懷的人?我有沒有依著菩提為出發,去幫助這些有緣人呢?」這才是重點。(函授班助教註:還記得嗎?第八輯教材第13頁,老師提到:

 

雖然我已經記不得當年喇嘛師父是在什麼情況之下跟我建立這個默契:每次受法時都要虔誠默誦『感謝無上傳承,願有緣眾生亦能均霑法雨』這句話,不過我心裡清清楚楚,這是師父的慈悲,用最高明的方法將這句話『深植我心』,並且引導我把這句話『付諸行動』,讓我有機會具足修行所需要的一切功德,直到今天為止我仍然持續地在奉行,並且以『感召有緣 傳承天地』為終生之職志。」)

 

參「知足」

 

「參禪」我過去講得很少(參禪的重點不在參出來的結論,而是在過程中產生悟性),我今天要講的也很短,因為參禪沒什麼好講的。近代以來台灣禪學興盛,所以我講「參禪」,因為它是大家都有共識的語言,其實原古之道只有一個字而已:參。

 

像今天所講的,各位就要去參「我要怎麼樣讓我的心豐富起來?」剛才講了,匱乏愛的人往往得不到愛,因為他捨不得付出愛,如果我們的心豐富了,就捨得對別人付出愛,然後就會得到愛的回饋,其他的領域也是一樣,所以這個匱乏的心一定要先轉為豐富。

 

怎麼轉呢?得失心要消失啊!

 

得失心怎麼消失呢?要修心!從心去修正起。

 

怎麼修正?各位要自己去參,參什麼呢?參知足。「知足」沒有標準點。

 

在參的過程中,你是在修你的心,不是修法哦!我們要去修正我們的心,把我們的心修正到「知足」,在原古之道就是一個「參」、「悟」,你要參到你的悟性生出來為止。

 

各位不要怕自己做不來,不要把「參」想得很難,我們甚至可以忘掉這個殊勝的名詞,把飛機降落下來,其實它就是要你自己去「思維修」,也自己去「修思維」,就是說用我們的思維來修正我們的行為、修正我們的心、修正我們的念。甚至我們不講「參」,我們講「思考」,思考(或說「想」也可以)各位應該可以體會吧!

 

「參知足」無法註解,我就不註解了,我知道各位聽到這裡可能若有所失,好像還在等待:「老師再多講一些……」其實我講越多,反而剝奪了各位「思考」的空間,但是我可以稍微做個提示:

 

「我這一輩子會遇到的,就是我應該遇到的;

 

我會得到的,也就是我應該得到的;

 

我會失去的,也都是我應該失去的。」

 

好!你就從這裡下手去「想」……

 

每個人參(思考、想)出來的都不會一樣,但是你參悟的東西只有你自己能受用。

 

再給大家一個方向吧!不妨將這三句話化為「行為」,在生活中做做看哦!

 

----------------------------------------------------本文摘自函授班教材第09輯

 

 

回函授班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