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輯精彩摘要

 

 

道人之志 了達有無(中):無限與無法

 

發現「另一種存在」是不是很重要呢?好了!現在我們可以開始進入「有」跟「無」的領域,一起來體驗一下生活中的「有」與「無」。

 

首先我想喚起大家對一個人的記憶,一個幾乎已經遺忘了的傳奇人物──李小龍。您一定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忽然談起他呢?他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中國功夫,就大家對他的認識,幾乎與修行毫不相干啊?

 

武者之悟

 

這是有原因的,不久前我在偶然間從電視上看到了李小龍的墓園,墓園裡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兩行字:

 

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

 

當看到這兩行字的時候,心頭為之一震,心想:「難怪他可以自創出獨樹一格的『截拳道』。」

回想以前曾經看過的電影情節,李小龍雖然師承詠春拳的葉問大師,卻很少聽到他提起這一段過去,甚至有些資料記載中,還描述到他的同門師兄弟對這點頗有微詞;不過當我看到這兩行字的時候,馬上就明白:原來他雖師承自詠春,但他所傳的武術並非詠春拳,而是自創的「截拳道」。

 

就如另一位武術家張三豐,我曾看過資料上記載,張三豐在開創出武當的「太極拳」之前,也曾經師事過少林與峨嵋(不過無法確定此一說法的正確性),假設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話,那他與李小龍兩人一定都是在武學的領域中有所「悟」,才能開創出獨創的武術──太極拳。

 

除了他們兩位之外,還有被日本人稱譽為永不落敗的「劍聖」──宮本武藏,也是因為於劍術有所悟,而開創出自己的「劍術之道」,自成一個流派,稱為「二天一流」或稱「二刀流」。

 

我們回頭來談李小龍的部分,當我從電視裡看到石碑上的這兩行字之後,就開始去蒐集了一些李小龍的資料,現在就把這些資料提供給各位行者參考:

 

1、李小龍過世之後(一九七三年),不但被認定為一位偉大的武術家,更被認為是一位有深度的哲學家(他在美國曾經主修過哲學),當然也被公認為「截拳道」的創始者。

 

2、李小龍生前說過:「截拳道是武道也是一種哲學,所以稱為『武道哲學』,主要是要引導眾人走上解放的自由之道,解放自我、思想及心靈,以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3、他所創的截拳道打破了當時中國傳統武術的門派之見,也超越了傳統武術流於形式、招式的弊端;他重實戰,不作花拳繡腿式的表演、務實而不花俏,將哲學與武學結合成一體,更把武術之道昇華至禪的意境;他也突破了門戶之見、種族的分別、地域的限制,終於使古老的中國功夫揚名國際──我想這個部分就如他所說的「以無限為有限」。

 

4、他曾表示:「截拳道所追求的是技擊的至高無上的境界,就是沒有固定的招式、把技法隱藏於無形。」──我想這就是他所說的「以無法為有法」。

 

好!談到這裡,我們要來復習回顧一下在函授教材第一輯裡,曾經談過的宮本武藏及柳生宗矩兩位劍道家。

 

從「術」中領悟出「道」  

 

在四百多年前的日本,一位武士不但要精於劍術,同時也要能深入禪的意境,具備心靈的修為之外還要具足道的涵養,才有機會由「劍術」昇華到「劍道」,從武士蛻變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劍道家,就像由「插花」而進階到「花道」,從「書法」而進入「書道」一樣。

 

這位柳生宗矩跟宮本武藏一樣,都是已經具足了道的修為,已經從「劍術」提升到「劍道」,成為幾百年來備受崇敬的一代劍豪。在柳生宗矩的著述當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學習是得道之門,只是門而已,不是(整棟)房子,當看見門的時候不要以為那就是房子。一定需要走過門,才能進入屋子,屋子是在門的裡面,也可以說是隱藏在門的後面(以上摘錄自《函授教材》第一輯第12頁)

 

各位行者,從李小龍、張三豐到宮本武藏、柳生宗矩的思想中,我們應該可以體會出:

 

任何的學習都需要一個「悟」,有了悟之後才能分得清楚「門」跟「屋子」是不同的,一個在「門外」,一個已「入門」;有了這個悟之後才能從「武術」昇華到「武道」,讓「劍術」提升為「劍道」。

 

而這個所謂的「悟」,其實是一種虛無飄渺、無法捉摸的內在意境,它可以說是「不可言傳」也「無法意會」,就如〈六祖壇經〉裡所說的「說似一物即不中」的境界,所以自古以來幾乎所有的行者、道人,無論僧俗都曾經為了這個「悟」而精進,有些甚至花了一輩子的時光就只為了這一「悟」。

 

本月份跟各位行者談的「道人之志 了達有無」,主要就是要引導大家「把『了達有無』當作是終生的職志」;只要「行之久久」,有一天一定會「忽然通了」或者「忽然明白」,那時各位就會明白武術跟武道、劍術跟劍道有何差別,但也只是您自己清楚而已,如果別人問你,我想你也可能只能再說一遍:

 

「要把『了達有無』當作終生的職志。」

 

各位行者!這篇短文只是橋樑,看過就好,不必思考!繼續看下篇吧!

 

 


 

 

道人之志 了達有無(下):世界與法界

 

我們前面說,希望各位行者「要把了達有無當作終生的職志」,什麼叫做「了達有無」呢?我以前常跟一些資深的同修開玩笑:「修行就是修那個有的跟沒的。」咦?「有的、沒的」?可不是胡修亂修啊!我說的是:

 

修行是修「有」跟「無」,除了修「有之智」之外,還要修出「無之慧」。

 

好!現在就開始來談「有」跟「無」吧!宇宙間的一切萬有萬物幾乎都同時具足了有跟無,人的生命也是包括了有跟無,生命的有是什麼呢?就是眼睛看得見的這個「身體」;無呢?就是看不見、「精神體」,如個性、思想、觀念、嗜好等等。

 

我們以雙胞胎為例,來了解人類這個生命的有跟無,雙胞胎形體、外貌幾乎長得是一模一樣,但是他們的個性可能就不一樣,所造成的命運自然也不相同!可見要正確而完整的了解一個人,除了看有形的形體之外,必須還要了解無相的精神體,如果只看「有」形而忽略「無」相的話,就會失之於偏,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年輕人的交往開始只重有形的外貌,最後卻因為無形的個性而造成不愉快的結果,修行的領域也是一樣,如果只認知「有」而不認識「無」的話,當然也是會產生偏差的,因此可見「了達有無」的重要。

 

再以我們函授教材為例,每位行者看到的「有」,有形有相的文字都是一樣的,可是每個人內心那個「無」的領悟卻各有不同,一個人在眼睛看不見的「無」方面有了領悟之後,將來在看得見的「有」的行為上就會表現的不一樣,就如一個老師教了十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收穫都各不相同,主要的關鍵就是在於「無」。

 

世界與法界

 

接著我想提供一則短文,它是從大約只有五分鐘左右的錄音整理出來的,這則短文主要是給各位行者「參悟」用的,所以請各位要細細地讀、用心地看,而且不能只看一遍,將來有空時還可以再拿出來多看幾遍,我將這個錄音的主題訂名為:「世界與法界。」內容如下:

 

「眼睛看得到的叫做『世界』,意識想得到的叫做『法界』,所以眼看世界、意觀法界,觀就是一個概念,也是想法。身為原古道人首先要建立一個觀念,就是:『如果我們承認世界的存在,也應該要承認法界的存在;我們如果覺得我們生活在世界裡面,那我們也應該要了解我們也生活在法界裡面。』

 

我們不能夠只認知到世界,而忽略了法界,我們平時所說的神佛,都是存在於我們的法界裡面,所以當我們閉眼去觀佛國、想淨土,以及自古以來的那些先知先覺、大聖覺者跟我們講的神佛、菩薩,就跟我們眼睛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世界是一樣的,都是真真實實的一種存在。

 

就像天空有水落下來,我們稱它叫做雨,地上河流、海洋裡流動的我們叫做水,我們的世界裡有山、有水、有雨、有風,這一些名詞就像有神、有佛、有菩薩一樣;如果我們承認山水風雨的存在,那我們也應該要承認神佛、菩薩、天使、守護神的存在。

 

山、水、風、雨存在於眼睛看得到的世界;神、佛、菩薩則是存在於眼睛看不到的法界。這一些法界的存在可以利益我們的世界,舉例來說,我們活在世界中的人如果生活有了困難,除了用世界的方法之外,也可以應用法界的方法來解決;如果身體有病的話可以從這個世界拿藥來吃,也可以透過法界來治療。

 

一般人大多都是只認識世界,不明白法界,我想這也是一個修行人久修不悟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之所在。

 

大多數的人就是沒有辦法真實的接受、真實的相信意識界中、法界中的神佛,因為我們總覺得神佛要存在於世界(我們才能相信),而沒有辦法去轉換說『神佛的力量來自於法界』,因為我們只相信世界、只認知世界,所以對法界的東西就一直要把它拉到世界裡面來我們才相信,這是最大的一個盲點。

 

如果我們如實讓神佛存在於法界,然後我們承認世界、法界兩者沒有什麼樣的區別,如果接受『世界存在而法界也是存在的』,能夠這樣子看世界、也能夠洞悉法界,那就可以妙用無窮。講用,可以妙用無窮;講體,就可以福慧圓滿。」(以上是錄音的全文)

 

在此要特別跟大家說明,錄音中講到「如果身體有病的話可以從這個世界拿藥來吃,也可以透過法界來治療」,並不是說神佛會直接出現來為我們治病,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神佛皆由心生,我們恭請神佛其實就是從「心靈」著手,啟動了「無」的領域,應用了「法界」的力量,但是要解決的困難或病卻是在有的世界,這中間是有個轉折的,神佛如何回應人類的祈求為了不讓各位誤解,我想透過一個故事來說明法界如何圓滿世界:

 

有一個人被洪水所困,眼看著就即將要滅頂了,在危急的時候他虔誠的求上帝來救他,過了不久,有一艘快艇過來要救他上船,他拒絕了,因為他要等上帝現身來救他;再過不久,又有一條小船靠近了,他也拒絕了,他跟船上的人說要等上帝來救他,最後終於不幸被大水給沖走了。

 

後來他的靈魂見到了上帝,就抱怨:

 

「我一生都尊敬您、信賴您,沒想到危急的時候,您竟然沒來救我?」

 

上帝回答說:「我前後派了二艘船要去救你,可是你都拒絕了啊!」

 

有無之間

 

好!不知道這個故事是否讓您體會了什麼呢?看完了「世界與法界」這篇短文之後,我想各位行者對世界跟法界、有跟無,一定有相當程度的一個認知了,我就不做太多的解釋,多留一些空間給大家去開悟,我們要了解法界,當然要用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悟性,所以請各位一定要自己去參。

 

參的部分我希望大家不要不耐煩、不要恐懼也不要擔心「到底參什麼」?「參的對不對」?本來它就是參你所不懂的、參你所不會、參你所不知的呀!

 

只要你那一段時間參完就好了,它不會沒有效果的,它的效果是累積的,它是一種耕耘,耕耘到臨界點,到了有一天,它忽然訊息輸出了,你會「恍然大悟」、會「忽然明白」,那就是悟。所以安心的參,只要把我們所說的內容多看幾次,多想一下就可以了!

 

請記住,「參」不需要答案,是你在參的過程悟性會生出來,既然叫做「悟性」,你不一定知道你生出來了;可能未來某一天很放鬆的時候,洗澡、喝茶、睡覺時,你忽然通了!可是你平時要用心參,未來才會忽然通。

 

接著我來提供幾句話給大家參考:

 

第一、眼睛看的世界是真實的嗎?那魔術又如何呢?是真?是假?

 

眼睛看到的世界我們都認為它是真實的,可是當魔術師表演穿牆而過、切割身體的時候,我們也都以為是真的,到底哪一個是真?哪一個是假呢?

 

第二、重眼根而輕意根

 

人有一個特色:只重視眼根之所見,而忽略了或否認意根之所觀。用眼叫做看,用意叫做觀,就是一種觀念、概念。法界的重點不是在法,它是在意,就是一個概念。我們一般人有一個很深的慣性,幾乎都只有重視眼睛之所見,而忽略了意識之所想、所觀、所感。

 

第三、眼根所見世間百態,意識所感法界萬象,皆是六根作用,兩者正等無異

 

眼睛所見到這一些世間的百態,以及意識所感受到的法界的萬象,都是我們六根的作用,這兩者是正等無異啊!為什麼我們要重眼根而輕意根呢?我過去舉過一個例子,我們睡覺的時候雖然耳朵還在,但卻聽不到聲音,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睡覺的時候沒有耳識、沒有意識了,法界結束了、法界暫停了,無意識狀態,我們就聽不到了,這個例子也是給各位參的喔!

 

第四、眼看世界,意觀法界,世界法界,兩者並存,一為有相,一為無相,一實一虛,互為虛實

 

我不多做解釋了,眼睛看的這個世界,意識觀的這個法界,世界、法界兩者同時存在,一個為有相,一個為無相,如果你稱其中一個為實,那另外一個就叫做虛,所以法界、世界兩者互為虛實。

 

最後建議各位行者:在法界中建立大神的存在,就能得到大神之守護與造化。

 

回函授班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