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峨嵋一法簡介

 

 

  峨嵋一法簡

 

現在就開始來談談原古函授班的主修法──峨嵋一法。

 

峨嵋一法是當年在峨嵋山遇到老和尚時所學到的第一個法,這個法有一個特色就是「一法修一生」,也就是可以修一輩子的一種身心兼修的古老的法門。

 

在峨嵋山遇到老和尚的時候,他跟我所談的內容幾乎都是聚焦於他對我的「兩問一開示」。所謂的「兩問」就是老和尚問我:

 

(一)沒有佛經以前的人讀什麼經?(二)沒有佛法之前的人修什麼法?

 

「一開示」,指的是最後老和尚直接告訴我:「一切法緣起於天地大自然。」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幾大宗教及其經典大概都是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左右所產生的,如佛經大約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由佛陀所說,聖經則是大約二千年前耶穌所說,道經也大概在二千五百年左右。

 

老和尚所說的在還沒有經典跟宗教之前,那就是說大約三千年以前的時空了,這就是我們把這個來自於天地的法門稱為「原古之道」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應該可以說從老和尚處所得到的法都是屬於三、五千年以前的古老之法。

 

佛道雙通的老和尚

 

講到老和尚的法,我想有必要先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解說。

 

我們常聽人說「佛道雙修」,也確實有很多人修行到最後也都是佛道雙修,希望能從佛、從道雙管齊下,早日證菩提。但是當年在峨嵋山遇到老和尚時,從老和尚所說的法理之中,讓我很自然的對老和尚產生了一個非常深刻而鮮明的印象,就是:眼前的這個老和尚是一位「佛道雙通」的大和尚(雖然老和尚是身穿袈裟的佛教出家比丘,但是跟我開示的內容卻是道多於佛)。

 

佛道雙修跟佛道雙通有何不同呢?我想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是由外而內(佛道雙修),另一個則是由內而外(佛道雙通)。

 

老和尚當年的「兩問一開示」所說的是還沒有佛教、道教以前的時空,那時就有人在修行了!就如老和尚的口頭語,是「三、五千年以前的法」,但他不稱之為法,而說是來自天地大自然的訊息,是一種原古的智慧,也是一種天地的傳承;我想任何人只要通達了這個原古的智慧,當然就能通達佛道的法理了。而另一種由外而內的佛道雙修之法,則是透過佛、道法理的修行,最後也是通達「本來無一物,何處有佛道」的佛道雙通的境界。

 

我們無須去分別哪一個方法比較好,因為法在本質上是「法無高下,適合為佳」,有些人適合由外而內的修行法,有些人則適合由內而外的方法。老和尚所傳的法幾乎都是由內而外的修行法,而各位學員都已經是原古函授班的一員了,就表示我們跟老和尚是有緣的,所以由內而外的方法應該是適合各位的。

 

好!回到主題上來,繼續來談峨嵋一法。在開始修這個屬於古老法門的峨嵋一法之前,我們必須先作一些課前的準備,我稱它為「基本理念」,以下兩個主題都是屬於基本理念的內容,如果各位有看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情形發生時,請勿太牽掛,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以後我會陸陸續續的再詳細為大家解說。

 

主題(一) 神──人體有神

 

峨嵋一法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大法旨:01、用神。02、凝神。03、歇神。04、安神。

 

各位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四大法旨都有一個「神」字。其實這個神是原古之道一個非常核心的理念,原古之道是:以神起修(有關四大法旨的部分以後會再詳細解說,先來談神)。

 

這個神就是我們老祖先所說的「精氣神」的神,也就是人體本來就與生俱來,所謂生命體的三寶之一的內在的「神性」,不是指外在的「神明」。我們的老祖先發現人體之中不但有「精」有「氣」也有「神」,這樣的發現我個人常常把它比美於牛頓的發現地心引力,這個發現對於人類的影響,比起地心引力甚至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牛頓還沒有發現地心引力之前,地心引力就已經存在了,相同的,在老祖先還沒發現神之前,這個神也是早就已經存在於我們生命體之中,同時也存在於天地之間了!如果把這樣的發現稱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現,我想一點也不為過。而且老祖先的這個發現,經過了幾千年時空的考驗,至今不但仍然屹立不搖,相信的人反而越來越多。

 

還要再等三十年嗎?

 

大約三十年前氣功剛開始引進台灣,氣的觀念剛被提出的時候,當時很多人都無法理解、很難接受,甚至有人認為那是騙人的。可是三十年後的現在,人類的科技又更上層樓,才有能力發明一些儀器來證實氣的存在,漸漸地氣的存在已經為大家所接受了。

 

我們正在談論的這個神,它可是「精氣神」當中最究竟也是最難理解的層次,也許還需要再等待個三十年,等人類再發明一些更高明的儀器之後,才能證明神的存在。與其再等三十年,何不現在就接受,馬上就可得到好處,不是更好嗎?生活中我們不一定了解飛機、電梯、汽車的原理,我們不也是很自然的信賴它,願意把生命交給這些機器嗎?

 

好了!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先跟大家談一談這個老祖先最偉大的發現──「神」,聽不懂或無法理解是正常的,請各位不要牽掛,以後還會再跟大家說明的。現在就讓我們再具體一點的來了解「人體有神」這個理念跟修行的微妙關係。

 

以神起修

 

在上古時代還沒有宗教也沒有經典的時候,修行絕大多數是「以神起修」,也就是「依神起修」,在授(傳法者)與受(學法者)之間,都必須去體會超越語言與文字之外的所謂「心領神會」的微妙。

 

有關心領神會的微妙,有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故事,就是「拈花微笑」的典故。在靈山會上,佛陀手上拿著一朵金波蘿花,不說一語,現場所有的人都不明白佛陀的用意,只有摩訶迦葉報以微笑,然後佛陀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這種禪宗所謂的以心傳心,不就是一種心領神會嗎?

 

如果把修行比喻為登山(登靈山)或尋找寶藏(心靈大寶藏)的話。假設要去尋找寶藏,首先必須要看得懂寶藏圖,換句話說要有能力閱讀寶藏圖才有機會找到寶藏,這張寶藏圖可能是用中文、英文、希臘文或拉丁文作註記及說明,這樣的話,我們就必須懂得這些語文才能解讀寶藏圖,然後按圖尋找,最後才可能找到寶藏。

 

對神的認知以及具備神的概念就像是閱讀藏寶圖的必要語言,好比說具備了中文的語文能力才能解讀用中文註記的寶藏圖。

 

有關神的部分我們就在這裡打住,以後還會陸續為各位解說,現階段請各位先建立「人體有神」這個概念就可以了。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01輯

 

 


 

 

峨嵋一法「四大法旨」及「四大法要」

 

峨嵋一法有四大法旨,即:用神、凝神、歇神、安神,除了這四大法旨之外,還有四大法要:觀、專、鬆、空。

 

四大法旨又歸納成兩部:「用部」(用神及凝神)與「歇部」(歇神及安神)

 

未來我們將透過「用部」法的修練,讓含藏在我們骨骼之間的「生命能」能夠釋放出來,調和我們的「身」,然後再進階到「歇部」的修練,讓我們的「心」能達到如白雲子所說「坐忘」的境界

 

今天跟大家進一步介紹它們之間的關係,法旨跟法要是有對應關係的

 

(一)「觀」對應「用神」,透過修觀來修練用神,以體驗「用神以觀」的微妙

 

(二)「專」對應「凝神」,透過修專來修練凝神,以體驗「凝神以專」的微妙

 

(三)「鬆」對應「歇神」,透過修鬆來修練歇神,以體驗「歇神以鬆」之微妙

 

(四)「空」對應「安神」,透過修空來修練安神,以體驗「安神以空」之微妙

 

-----------------------------------------------------本文摘自函授教材第07輯

 

回函授班簡介